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1.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铁死亡调控基因与牙周炎的关系
    罗晓洁,王德续,陈晓涛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3, 50 (6): 661-668.   DOI: 10.7518/gjkq.2023082
    摘要437)   HTML21)    PDF(pc) (2875KB)(10760)    收藏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究牙周炎与铁死亡之间的关系。 方法 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下载数据集GS16134,在铁死亡数据库(FerrDb)中下载铁死亡的驱动和抑制基因。利用R软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limma”包筛选牙周炎中差异表达的基因(P<0.05)。利用基因本体(GO)以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对差异基因进行分析,确定其主要的功能及通路。构建蛋白互作网络,筛选关键mRNA。 结果 一共筛选出50个在牙周炎牙龈组织样本和健康牙龈组织样本中存在差异性表达的铁死亡调控基因。GO功能和KEGG通路结果表明,差异基因主要参与氧化应激反应,并集中在Xc-系统通路及铁代谢通路。 结论 铁死亡调控基因在牙周炎组织样本中存在差异表达,这些基因主要在氧化应激和铁代谢通路上发挥作用,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相关性。推测铁死亡可能通过脂质过氧化以及铁代谢异常对炎症,甚至对牙槽骨骨改建造成影响,本研究为牙周炎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和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具核梭杆菌促进结直肠癌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进展
    罗婉逸,韩居熺,周学东,彭显,郑欣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3, 50 (1): 52-60.   DOI: 10.7518/gjkq.2023011
    摘要573)   HTML19)    PDF(pc) (1017KB)(8865)    收藏

    具核梭杆菌是一种革兰阴性厌氧菌,广泛定植于人体口腔内,是公认的牙周致病菌。该菌不仅在牙周病、口腔癌等口腔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还与全身各系统多种疾病存在关系,包括心血管疾病、骨关节炎、妊娠不良事件及各系统肿瘤。具核梭杆菌与结直肠癌的关系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存在肠道炎症的患者,牙周炎或可成为一个促进炎症向癌症转变的风险因素。具核梭杆菌可通过消化道及血液循环两条途径迁移到肠道,进一步通过黏附素-上皮细胞钙黏蛋白和黏附素-糖类肿瘤标记物两条途径与结直肠癌细胞特异性结合。具核梭杆菌对肿瘤内乏氧的高代谢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可进一步促进肿瘤的糖酵解,互利共生的关系使得具核梭杆菌在肿瘤中大量富集。与结直肠癌细胞结合后,具核梭杆菌通过调控经典Wnt信号通、核因子κB等信号通路,改变免疫微环境,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并表现出抗化学治疗的作用,对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和治疗造成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基于胱氨酸-谷氨酸反向转运体的抗肿瘤代谢治疗新策略
    王苗,孟婉蓉,李龙江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 51 (1): 10-20.   DOI: 10.7518/gjkq.2024019
    摘要354)   HTML20)    PDF(pc) (1904KB)(10157)    收藏

    代谢重编程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促使肿瘤细胞在营养匮乏的情况下存活并促进其恶性进展的重要原因。近些年研究发现,胱氨酸-谷氨酸反向转运体(system Xc-)不仅是诱导铁死亡的关键靶点,同时对肿瘤代谢起重要调控作用,该转运体是导致肿瘤细胞对葡萄糖高度依赖的原因之一,这提示对于高表达system Xc-的肿瘤,抑制葡萄糖摄取及糖代谢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策略。本文从system Xc-的表达调控、功能及其对肿瘤代谢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抗肿瘤代谢治疗提供新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头颈部肿瘤分类的解读:牙源性和颌面部骨肿瘤
    张超颖,李怡宁,龚佳幸,王慧明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3, 50 (3): 263-271.   DOI: 10.7518/gjkq.2023024
    摘要2249)   HTML221)    PDF(pc) (843KB)(7455)    收藏

    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的《头颈部肿瘤分类》是口腔颌面外科、口腔病理科医生权威的参考资料。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和诊疗技术的不断提升,作为头颈部肿瘤中一类重要疾病——牙源性和颌面骨肿瘤,它在已经出版的2022年第5版中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本文主要与2017年第4版的指南比较,重点阐述了第5版在新分类、新病种和新遗传分子学改变这三方面的内容,以期辅助临床诊疗。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白藜芦醇治疗牙周炎及其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进展
    李琼,于维先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3, 50 (1): 25-31.   DOI: 10.7518/gjkq.2023013
    摘要596)   HTML31)    PDF(pc) (834KB)(4610)    收藏

    白藜芦醇是一种在深色葡萄、浆果和花生皮中发现的植物来源的天然多酚化合物,具有广泛的药理学活性。白藜芦醇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等生物活性,可用于牙周炎的治疗。白藜芦醇在使用中存在快速吸收、低生物利用度和低水溶性等不足,使用助溶剂和纳米颗粒技术可以改善或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就改善白藜芦醇的生物利用度以及治疗牙周炎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利用白藜芦醇作为牙周炎治疗药物并开发更好的药品剂型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特异性促炎症消退介质在牙周炎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白慧敏,张雨薇,孟姝,刘程程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2, 49 (1): 85-93.   DOI: 10.7518/gjkq.2022022
    摘要820)   HTML25)    PDF(pc) (1778KB)(3626)    收藏

    牙周炎是由牙菌斑生物膜引起的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特异性促炎症消退介质(SPM)是由多不饱和脂肪酸经酶促反应衍生而来的脂质介质,可积极调控炎症的消退,改变微生物组成,缓解疼痛并促进组织再生,有望在牙周炎防治中发挥辅助作用。本文就SPM的分类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并总结了其在牙周组织炎症过程中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牙周炎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为牙周炎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生物陶瓷类根管封闭剂的研究进展
    颜愈佳,邹玲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2, 49 (5): 578-585.   DOI: 10.7518/gjkq.2022071
    摘要2072)   HTML368)    PDF(pc) (817KB)(6568)    收藏

    根管封闭剂作为严密封闭根管的材料之一,其性能对于根管治疗的成功具有一定积极意义。材料的研发与更新换代推动了临床治疗的发展与进步,生物陶瓷材料作为当下新型材料的一种,在众多医学领域里的应用结果均证明其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生物活性。生物陶瓷类根管封闭剂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能,其临床应用日趋广泛。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生物陶瓷类根管封闭剂的构成、生物性能及物理化学性能的相关文献对实验室及临床研究结果进行综述,拟为临床医生选择此类根管封闭剂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人工智能在口腔癌和口腔潜在恶性疾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林慧平,徐婷,林军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3, 50 (2): 138-145.   DOI: 10.7518/gjkq.2023019
    摘要2349)   HTML77)    PDF(pc) (827KB)(3216)    收藏

    口腔癌是一个相当普遍的全球健康问题,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加强对口腔癌的早发现、早诊断,特别是防控在口腔潜在恶性疾病(OPMD)阶段,是实现降低口腔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然而,口腔癌及OPMD的筛查和早期诊断是一项艰巨的医学任务,缺乏简便易行的诊断方法。基于人工智能的口腔医学图像的检测和诊断技术为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将从组织病理学图像、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图像、高光谱成像、自体荧光成像以及自然光图像5种口腔图像着手,解析目前人工智能在口腔癌和OPMD检测诊断中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困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牙周病风险评估及预后判断工具的研究进展
    白皓亮,杨禾,赵蕾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1, 48 (6): 696-702.   DOI: 10.7518/gjkq.2021103
    摘要1613)   HTML81)    PDF(pc) (1762KB)(5093)    收藏

    牙周病是一种菌斑微生物为始动因子的多因素疾病,对危险因素的检测和评估非常重要,有利于制定有效的牙周系统治疗计划,帮助患者进行正确的治疗预后判断和维护期管理。风险评估及预后判断数学化模型工具的引入可协助医生获得更客观的判断分析结果。近年报道了多种牙周病风险评估及预后判断工具及其评价研究,相关工具纳入的牙周病风险评估参数存在一定的差异,其适用范围及优劣势也不尽相同。本文就近年来报道的牙周病风险评估及预后判断工具进行汇总阐述,以期为临床医生开展客观合理的牙周病风险评估及预后判断提供一定帮助,协助临床医生制定个性化的牙周系统诊疗计划。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牙根发育异常疾病概述
    王京楠,邓淑丽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3, 50 (6): 639-645.   DOI: 10.7518/gjkq.2023103
    摘要440)   HTML39)    PDF(pc) (913KB)(3509)    收藏

    牙根发育异常严重影响牙齿正常行使功能,甚至导致牙齿的早期脱落。牙根发育异常的表现复杂多样,目前对该类疾病仍认识不足,具体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在总结大量病例报告及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就主要的牙根发育异常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可能的致病机制进行综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智能响应型水凝胶及其在药物控释中的应用
    罗启培,张新春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1): 123-132.   DOI: 10.7518/gjkq.2025013
    摘要734)   HTML19)    PDF(pc) (3082KB)(1928)    收藏

    水凝胶是一类易于功能化修饰及负载药物的聚合物材料,在药物递送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智能响应型水凝胶相比传统水凝胶具有刺激响应性,避免了传统水凝胶的早期爆释药物现象,可响应病理情况下的微环境变化或响应外加刺激从而实现按需控释药物,是更为智能的药物递送系统。本文全面综述了pH、活性氧、化学、温度、磁、光、超声响应型水凝胶独特的响应机制以及在各类疾病治疗中药物控释的创新应用,展现了这一领域的前沿进展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5种常用大鼠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的特点
    张雅蓉 唐舸 刘杉 于海洋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3, 40 (5): 629-633.   DOI: 10.7518/gjkq.2013.05.020
    摘要2622)   HTML26)    PDF(pc) (1156KB)(5690)    收藏

    骨质疏松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多并发骨折,而且能导致中老年人牙槽骨的退行性改变,影响牙周健康以及口腔修复的治疗效果。目前对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尚缺乏足够的了解,临床防治效果不理想。由于伦理学的限制,现有的对骨质疏松的研究多建立在细胞和动物模型上,近年来,多利用大鼠来构建骨质疏松的动物模型,用于骨质疏松的机制的研究。本文将就大鼠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建立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
    13. 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牙髓再生中的作用机制
    陆慧,郑烨新,赵玮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 51 (4): 467-474.   DOI: 10.7518/gjkq.2024064
    摘要479)   HTML32)    PDF(pc) (968KB)(3713)    收藏

    牙髓再生是一种基于组织工程治疗牙髓坏死的新策略,应用种子细胞结合支架和生长因子,实现牙本质、血管和神经的新生。外泌体是一类直径约为30~150 nm的细胞外囊泡,在调控细胞间信息和物质传递中发挥重要作用。2016年以来,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因其在牙髓组织再生领域展现出的巨大潜力而备受瞩目。本文介绍了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的种类和培养环境,并对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调控细胞成牙本质向分化、血管生成、神经再生和成骨向分化的作用和机制作一综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生物可降解镁基材料在颅颌面外科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常欣楠,刘磊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 51 (1): 107-115.   DOI: 10.7518/gjkq.2024004
    摘要309)   HTML7)    PDF(pc) (843KB)(3431)    收藏

    作为一种新型骨植入材料,生物可降解镁基材料在颅颌面外科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与传统骨植入材料相比,镁具有良好的降解特性、生物相容性、力学特性和成骨特性,其降解产物镁离子具有抗凋亡、抗炎的作用,能够促进骨折和骨缺损部位的愈合。多项研究将生物可降解镁基材料应用于颅颌面部骨内固定、引导骨再生技术、骨替代材料、药物负载、种植体表面涂层等领域,其结果显示该类材料能够为骨愈合提供稳定的支持,并发挥出良好的促进成骨作用。此外,镁在口腔其他领域,如牙组织工程、促进软组织愈合等方面也表现出应用潜能,显示出生物可降解镁基材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人棕色脂肪细胞的研究进展
    王晓玲 朱敏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6, 43 (1): 103-.   DOI: 10.7518/gjkq.2016.01.025
    摘要1699)   HTML7)    PDF(pc) (1205KB)(4463)    收藏

    白色脂肪细胞(WAC)以三酰甘油的形式将多余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为能量仓库;棕色脂肪细胞(BAC)以非颤抖性产热方式将能量转化成热能,不仅具有御寒功能,而且还会燃烧多余的脂肪和糖分并产生热量,防止体内储存过多的脂肪。米色脂肪细胞是WAC的棕色化表现。人的BAC由米色脂肪细胞组成。人的BAC模型对研究BAC的生理和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针对人BAC的模型主要有PAZ6 细胞系、BAC的原代培养、人类多能干细胞来源的BAC、间质干细胞。理想的人BAC模型的建立有利于更好地认识脂肪细胞,了解脂肪细胞的代谢机制。已有的细胞模型来源于胚胎或成人的脂肪或非脂肪细胞,在成脂递质下定向分化为BAC或米色脂肪细胞。现有的和正在建立的人BAC模型,毫无疑问地为预防和治疗肥胖及相关性疾病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16. 白色念珠菌影响口腔黏膜癌变的机制进展
    文书琼,郭君怡,戴文晓,王迪侃,王智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9, 46 (6): 705-710.   DOI: 10.7518/gjkq.2019104
    摘要1412)   HTML19)    PDF(pc) (1587KB)(2734)    收藏

    微生物感染是癌症发生的重要因素,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这样的观点:机会性白色念珠菌通过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增加患者患癌的概率和肿瘤转移的风险。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白色念珠菌可能通过以下几种机制来促进癌症发生:产生致癌副产物、引发炎症以及诱导辅助性T细胞17反应。本文就白色念珠菌影响口腔黏膜癌变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能够进一步阐明白色念珠菌和癌症发生之间的关系,有望为预防和治疗口腔黏膜癌变提供新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光热治疗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赵卓平,辛鹏飞,高阳,张彩凤,张宽收,刘青梅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2, 49 (4): 462-470.   DOI: 10.7518/gjkq.2022044
    摘要995)   HTML56)    PDF(pc) (846KB)(5474)    收藏

    目前,对于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临床应用和研究较多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传统热疗、基因疗法、免疫疗法和光动力疗法(PDT)等,但治疗效果有限并伴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光热治疗(PTT)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通过光热效应选择性杀伤癌细胞,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近红外光(NIR)具有良好的组织穿透性,光热转换剂(PTCA)具有可修饰性和选择性,它们是光热治疗的两大要素。通过构建纳米载体平台,PTT可协同增强其他治疗手段的疗效并降低不良反应。本文对OSCC的治疗现状、PTT的光热转换原理及在OSCC的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PTT在OSCC中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数字化微创技术在牙髓根尖周病学中的应用与进展
    王奔,许喆桢,韦曦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1, 48 (1): 110-118.   DOI: 10.7518/gjkq.2021025
    摘要1909)   HTML264)    PDF(pc) (1494KB)(4926)    收藏

    微创医疗是现代口腔医学的发展趋势。近年来,数字化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口腔诊疗的局限性,为微创口腔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数字化微创技术是指将三维重建、三维打印、实时追踪等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口腔临床中,在阻止疾病发展的基础上,最大化保留健康组织。随着数字化硬件和软件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微创技术已逐渐渗透传统牙髓根尖周病诊疗模式,促使牙髓治疗学向更微创、更精准、更高效的方向发展。本文重点阐述锥形束CT、动静态导航技术在牙髓根尖周病学中的应用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成釉细胞瘤诊断及治疗的考量
    钱颖,龚佳幸,俞梦飞,刘宇,魏栋,朱子羽,陆科杰,王慧明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1, 48 (5): 570-578.   DOI: 10.7518/gjkq.2021064
    摘要1057)   HTML19)    PDF(pc) (1715KB)(3610)    收藏

    成釉细胞瘤是较为常见的牙源性肿瘤。它易复发、易恶变,属于临界瘤。成釉细胞瘤具有许多特殊的标志物,虽然目前其组织来源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其发生与多种信号转导途径密切相关,包括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和经典WNT/β-catenin信号通路。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突变、大鼠肉瘤病毒致癌基因同源物(RAS)突变和Smoothened(SMO)突变等多种突变基因型已在成釉细胞瘤中被发现,不同突变型的成釉细胞瘤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和生物学行为,结合组织学特点可用于指导分型,对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探讨这种与临床相关的基因型-表型相关性,本文就成釉细胞瘤的分类、分子水平标志物、发病机制、靶向治疗及预后进行综述,以期对今后的诊断和治疗有所帮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Hox基因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
    夏辉,李龙江,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07, 34 (06): 412-415.  
    摘要1227)   HTML5)    PDF(pc) (26KB)(3194)    收藏

    Hox 基因是一类特殊的转录调节因子,其表达蛋白通过序列特异性DNA 结合活性,调控胚胎的发育和 细胞的生长及分化。近年来研究发现Hox 基因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综述有关Hox 基因的 结构、调控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