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51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4-09-01 上一期   
    专家笔谈
    哺乳期女性口腔疾病的治疗及注意事项
    叶畅畅,孟姝,王晓丽,黄萍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51 (5):  513-518.  DOI: 10.7518/gjkq.2024095
    摘要 ( 149 )   HTML ( 45 )   PDF(pc)(939KB) ( 176 )   收藏

    哺乳期是女性分娩后进入的一个特殊生理时期,身体处于恢复阶段,免疫力尚未恢复至产前水平,同时又承担着哺育婴儿等各种身心压力,容易发生口腔疾病。由于乳汁是新生儿重要的营养来源,产妇使用的任何药物都可能进入乳汁,对新生儿产生不良影响。在接诊哺乳期患者时,口腔医生不仅需要根据产妇的全身情况制定方案,还必须把握正确的治疗时机,掌握哺乳期用药知识才能尽量避免严重不良后果的发生。本文就哺乳期口腔疾病治疗的时机选择、药物使用、麻醉和影像检查安全性以及产妇的家庭口腔保健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哺乳期口腔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黏膜病专栏
    儿童病毒性口炎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蒋思鑫,施雯锦,罗小波,陈谦明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51 (5):  519-531.  DOI: 10.7518/gjkq.2024040
    摘要 ( 88 )   HTML ( 14 )   PDF(pc)(2164KB) ( 76 )   收藏

    病毒感染是一种常见疾病,可带来较重的疾病负担。部分病毒感染好发或早发于口腔黏膜,如不控制可能继发严重的全身症状;因此,早期发现并治疗病毒性口炎,可降低出现严重全身症状的风险。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病毒性口炎患病群体,其口腔黏膜病毒感染表现呈多样化。儿童病毒性口炎的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病史和辅助检查;儿童病毒性口炎的治疗主要以全身或局部抗病毒治疗为基础,辅以对症支持治疗;不同类型的病毒性口炎治疗方案存在一定差异;因儿童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药物代谢能力也有别于成人,因此其治疗与成人有显著差异。关于儿童病毒性口炎的预防,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部分病毒性口炎可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本文就常见病毒性口炎和部分少见病毒性口炎的儿童患病率、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33例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癌变的病理及临床生物学行为研究
    陈冠君,符骁,冼海瑜,苏守达,温琦涛,邓伟,林诗耿,王涛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51 (5):  532-537.  DOI: 10.7518/gjkq.2024075
    摘要 ( 65 )   HTML ( 10 )   PDF(pc)(832KB) ( 52 )   收藏

    目的 分析嚼食槟榔鲜果习惯的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癌变的临床特点、病理及临床生物学行为。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247例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患者,其中嚼食槟榔鲜果习惯的OSF癌变组133例,非OSF癌变组114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和病理结果,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部位、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率、肿瘤复发率及5年生存率进行分析;使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记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OSF癌变组的平均年龄(50.68±11.54)岁低于非OSF癌变组(57.90±12.85)岁,OSF癌变组的男女比例高于非OSF癌变组(6.82∶1 vs 2.1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SF癌变组和非OSF癌变组的OSCC病理分化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比较,OSF癌变组的肿瘤分化较好,非OSF癌变患者肿瘤分化较差。OSF癌变组复发率(19.1%)低于非OSF癌变组(31.5%),OSF癌变组5年生存率(85.5%)高于非OSF癌变组(7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OSF癌变对OSCC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具有嚼食槟榔鲜果习惯的OSF癌变患者以男性为主,肿瘤好发于舌及唇颊部,病理分化程度较高,预后较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槟榔提取物对口腔上皮细胞生物功能影响的研究
    李明,唐瞻贵,原振英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51 (5):  538-549.  DOI: 10.7518/gjkq.2024067
    摘要 ( 76 )   HTML ( 8 )   PDF(pc)(4888KB) ( 53 )   收藏

    目的 探讨槟榔提取物(ANE)对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影响。 方法 本研究首先分析了梯度浓度ANE下对人口腔角质细胞(HOK)增殖的影响;采用第二代RNA测序分析对照组与ANE干预组HOK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随后,流式细胞术用于检测HOK细胞周期和凋亡;β-半乳糖苷酶(β-Gal)染色试剂盒用于检测细胞衰老;免疫荧光实验检测HOK细胞中Ki67和γH2AX蛋白的表达;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T-PCR)用于检测衰老相关表型基因白细胞介素(IL)-6、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TGFB1表达;免疫印迹用于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Ⅰ/Ⅱ 和p62)和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蛋白(SMAD2、p-SMAD2、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用于检测HOK细胞外分泌蛋白TGFB1表达。 结果 测序结果显示ANE可引起HOK细胞细胞周期、p53、自噬、FoxO、细胞衰老等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异常表达。流式细胞术显示ANE可诱导HOK细胞凋亡和G2/M期阻滞。与对照组相比,ANE处理后的HOK细胞衰老细胞数量增加,衰老相关表型基因IL-6、MMP2和TGFB1表达上调。此外,相较于对照组,ANE组中HOK细胞的γH2AX、LC3-Ⅱ、TGFB1、p-SMAD2和Vimentin蛋白表达增加,Ki67蛋白、LC3-Ⅰ和E-Cadherin蛋白表达下降。 结论 ANE可诱导HOK细胞凋亡、G2/M期阻滞、衰老、DNA损伤、自噬和EMT,形成促癌的细胞微环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牙体牙髓病专栏
    数字化导板技术在牙髓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
    焦明阳,周煜萃,蒋正源,刘雨欣,曲柳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51 (5):  550-557.  DOI: 10.7518/gjkq.2024086
    摘要 ( 84 )   HTML ( 16 )   PDF(pc)(1648KB) ( 85 )   收藏

    随着数字化技术和3D打印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导板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日渐广泛。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将这项技术应用于牙髓治疗领域,以完成更精准、更微创、更高效的牙髓治疗。本文将对数字化导板技术在牙髓治疗中的工作流程,以及该技术在非手术牙髓治疗及根尖手术中的应用现状进行阐述。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创髓腔通路对根管治疗过程的影响
    纪寅飞, 张岚, 黄定明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51 (5):  558-564.  DOI: 10.7518/gjkq.2024066
    摘要 ( 81 )   HTML ( 13 )   PDF(pc)(751KB) ( 80 )   收藏

    牙髓病和根尖周病是临床实践中常见的疾病,根管治疗是此类疾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制备髓腔通路是根管治疗的第一步,对根管治疗成功与否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微创牙髓治疗的理念不断发展,学者们提议对传统髓腔通路设计进行微创化改良,强调尽可能地保留更多健康牙体组织,以提高牙齿的抗折能力。然而,微创髓腔通路的设计会对根管治疗全过程产生影响,可能会使根管治疗的各步骤复杂化,目前仍缺乏明确证据来判断这种微创化趋势对根管治疗的利与弊。本文就微创髓腔通路对根管治疗造成的影响作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光热治疗辅助根管冲洗治疗根尖周炎的研究进展
    赖思悦, 李博磊, 程磊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51 (5):  565-571.  DOI: 10.7518/gjkq.2024081
    摘要 ( 65 )   HTML ( 10 )   PDF(pc)(766KB) ( 75 )   收藏

    根尖周炎是由微生物感染引发的根尖周炎症,根管微生物既能直接破坏根尖区牙槽骨,也能刺激根尖周组织产生炎症,进而刺激牙槽骨吸收。根管治疗的首要目标是控制感染,终极目标是促进根尖周病变愈合。根管冲洗是根管治疗中的重要步骤,理想的根管冲洗剂应符合上述两大目标并且细胞毒性较小。光热治疗(PTT) 是一种新型的抑菌方法,可以利用光热材料将光能转变为热能以控制感染,并且能调节组织修复过程,促进成骨过程并抑制破骨吸收。PTT还能与光动力治疗(PDT)形成协同抗菌效应。PTT应用于根管冲洗,有希望实现根管治疗的两大目标。本文总结了PTT对感染根管中常见微生物的抗菌作用和对根尖区骨修复的作用及其机制,并且初步探讨了PTT和PDT的协同效应,为PTT在根管冲洗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种植专栏
    抗菌肽在口腔钛种植体涂层中的研究进展
    李佳敏,李毓晨,葛张洁,廖凌子,郭鑫,郭晓龙,周平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51 (5):  572-584.  DOI: 10.7518/gjkq.2024070
    摘要 ( 65 )   HTML ( 10 )   PDF(pc)(2385KB) ( 53 )   收藏

    口腔钛种植体的临床需求与日俱增,为预防种植体周疾病、提高种植成功率,种植体的表面修饰是目前研究的一大热点。影响种植体远期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是种植体周炎所导致的骨丧失,理想的种植体应在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的同时,具备优异的骨整合性能。与传统涂层相比,抗菌肽(AMP)具有优良的抗菌性能等多方面优势。本文介绍了种植体周疾病的发病机制和AMP的分类及作用机制,并从增强抗菌性能、促进骨结合、响应种植体周围组织变化这三方面对现有种植体表面AMP涂层作一综述,以期为AMP涂层研究的优化及其临床转化指明方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钛种植体抗菌化修饰的研究进展
    张政,杨锋,李家锋,曹焜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51 (5):  585-595.  DOI: 10.7518/gjkq.2024084
    摘要 ( 57 )   HTML ( 6 )   PDF(pc)(864KB) ( 49 )   收藏

    种植体周围炎是导致种植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钛基材料种植体缺乏抗菌能力,所以通过对种植体表面进行元素掺杂和形貌改性来提高种植体的抗菌能力,预防种植体周围炎,是提高种植成功率的有效可行的研究方法。然而,受限于其制作高成本、流程复杂、抗菌效果不尽稳定,目前临床中鲜有应用含抗菌修饰结构的种植体。本文从种植体抗菌材料的分类切入,叙述其抗菌机制及抗菌效果,重点介绍了口腔种植体抗菌材料的研究现状及新进展,并且归纳总结抗菌材料研究存在的难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载黄连素的同轴静电纺丝膜对牙周致病菌及生物膜的抑菌性研究
    张睿,郝婷,吕闻,任双双,刘玉,吴文蕾,孙卫斌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51 (5):  596-607.  DOI: 10.7518/gjkq.2024054
    摘要 ( 64 )   HTML ( 6 )   PDF(pc)(7266KB) ( 47 )   收藏

    目的 制备并表征负载黄连素的同轴静电纺丝膜,评价其体外抑制牙周致病菌和生物膜的作用。 方法 采用同轴静电纺丝法制备负载黄连素的聚己内酯/明胶膜(PCL/Gel-BBR)并对其进行表征检测,黄连素负载质量分数分别为0.25%、0.5%、1.0%。通过抑菌试验评价载药膜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 gingivalis,ATCC 33277)及具核梭杆菌(F. nucleatum,ATCC 25586)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苯酚-硫酸法、菌落计数法、活/死细菌染色等综合评价载药膜对P. gingivalisF. nucleatum双菌种生物膜的影响。采用CCK-8法和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载药膜的细胞毒性。 结果 同轴黄连素载药膜理化性能良好且能在体外稳定释放黄连素。1.0%黄连素载药膜可以有效抑制P. gingivalisF. nucleatum的增殖,对双菌种生物膜的形成和活性也有抑制作用,且以上效应呈现浓度依赖性。黄连素载药膜体外生物相容性良好。 结论 负载黄连素的同轴静电纺丝膜具备体外抑制牙周致病菌进而抑制生物膜形成的作用,生物相容性良好,有望用于牙周药物递送以辅助牙周炎治疗或预防牙周术后感染。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牙龈卟啉单胞菌外膜囊泡在口腔疾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毛鸿晨,王铮,杨德琴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51 (5):  608-615.  DOI: 10.7518/gjkq.2024085
    摘要 ( 85 )   HTML ( 14 )   PDF(pc)(828KB) ( 69 )   收藏

    牙龈卟啉单胞菌是一种与慢性牙周炎密切相关的革兰阴性球杆菌,其产生的外膜囊泡作为一种特殊的毒力因子在口腔疾病的致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外膜囊泡是细菌释放的纳米级球状结构,主要由细菌的外膜和周质成分组成。外膜囊泡被释放到环境中后参与了口腔中多种细菌的共聚集和生物膜的形成,并将毒力因子输送到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中。本文主要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外膜囊泡毒力蛋白质在常见口腔疾病中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旨在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阻生第三磨牙引起邻牙牙根外吸收的研究进展
    潘子建,潘剑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51 (5):  616-623.  DOI: 10.7518/gjkq.2024082
    摘要 ( 83 )   HTML ( 15 )   PDF(pc)(848KB) ( 102 )   收藏

    阻生第三磨牙(M3)可导致相邻组织结构发生病变,其中包括引起相邻第二磨牙(M2)的牙根外吸收(ERR),即在牙根外表面出现牙体硬组织丧失。阻生M3引起相邻M2 ERR多无明显临床症状,严重者可出现M2牙髓受累甚至牙齿早失。阻生M3的方向以及和相邻M2存在接触是阻生M3引起相邻M2 ERR的重要危险因素。本文就近年来关于阻生M3引起相邻M2 ERR的诊断、流行病学、预后以及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总结阻生M3引起相邻M2 ERR的治疗方案为:在多学科指导下,综合考虑ERR的程度、M2有无牙髓受累或其他合并疾病、M3的利用价值、患者个人情况等因素制定治疗方案。这一结论为口腔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诊疗提供了参考,并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腭裂术后瘘修复的研究进展
    徐一尘,鲁勇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51 (5):  624-629.  DOI: 10.7518/gjkq.2024073
    摘要 ( 102 )   HTML ( 6 )   PDF(pc)(732KB) ( 45 )   收藏

    腭瘘是腭裂术后的并发症之一,影响患者的口腔卫生、语言功能及心理健康。腭瘘的影响因素和修复方法,如何在修复的同时降低其复发率以及恢复生理功能和美观,是腭瘘修复的研究重点。本文着重叙述了可能导致腭瘘发生的相关因素,如腭裂类型、腭裂宽度、修复术式,以及修复时患者年龄等;进而讨论了腭瘘修复的外科手段,对各种组织瓣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比较;最后介绍了使用新型材料,包括脱细胞真皮基质、引导组织再生膜、胶原膜和新微创方法修复腭瘘的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工智能在头影测量自动定点算法上的研究进展
    汪云毅,朱珠,张峰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51 (5):  630-641.  DOI: 10.7518/gjkq.2024061
    摘要 ( 91 )   HTML ( 10 )   PDF(pc)(873KB) ( 57 )   收藏

    头影测量是正畸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分析手段。高精度定位头影测量的标志点对于确保正畸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目标的正确性至关重要。随着计算机辅助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头影测量标志点从手动标注逐渐进展到自动定点,并已应用于临床实践。从基于知识方法到基于模型和模板匹配方法,再到现在的机器学习及深度学习方法,人工智能在传统头颅侧位片上标志点检测的准确率已有显著提高,但在图像数据更精确的三维图像上,自动定点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旨在综述人工智能在头影测量自动定点算法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颞下颌关节退行性改变与颅面形态及颞下颌关节形态结构的关联
    张桃李,龚衍吉,刘方,张秦兰蕙,刘洋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51 (5):  642-652.  DOI: 10.7518/gjkq.2024062
    摘要 ( 76 )   HTML ( 8 )   PDF(pc)(904KB) ( 72 )   收藏

    颞下颌关节退行性关节病在影像学上多表现为髁突骨质破坏、增生、硬化、囊样变或者髁突形态上的短小畸形,其病因复杂。相关临床研究发现,骨性Ⅱ类或高角骨面型的个体多见颞下颌关节退行性变,偏颌人群中的患病率也较高;同样有较多的研究提示,髁突骨质退行性改变与不可复性关节盘移位等颞下颌关节形态结构存在关联,其中的因果关系目前尚不完全明确。本文主要从解剖学特征方面综述颞下颌关节退行性改变与颅面形态的相关性及与关节内部形态结构的相关性,最后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探讨颞下颌关节退行性改变的可能原因,以期为临床工作者了解该疾病及制订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