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RNA(miRNA)参与早期胚胎发生以及细胞增殖和分化、细胞生存和程序性死亡、细胞代谢和能量平衡等一系列重要的生命过程。其中,miRNA21通过调节转化生长因子(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促进间质干细胞(MSC)成脂分化和抑制人脂肪源干细胞增殖。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受体(BMPR)2为BMP9诱导干细胞成骨分化所必需,而BMPR2是miRNA21的作用标靶,即miRNA21与干细胞成骨分化相关。在MSC分化过程中, miRNA21通过抑制萌芽(SPRY)1和SPRY2蛋白表达,调节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促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信号转导通路活性的大小和持续时间,增加MSC的分化潜能。miRNA21过表达可以促进低氧或无血清条件下MSC的生存,而下调miRNA21则会加快MSC程序性死亡。明确miRNA21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对干细胞分化的调控机制,旨在为干细胞在组织工程技术和疾病防治等方面的应用奠定依据。
选择性激光熔化技术(SLM)是一种直接快速成型任意复杂表面结构和内部腔隙试件的制造技术,具有高效率、高柔性和高度数字化等特点,代表了当前快速成型技术的最新发展方向。随着数字化三维成像技术和SLM 的不断发展,其病例的个性化诊断和治疗得以广泛地应用于口腔颌面外科、口腔修复、口腔种植和口腔正畸领域,极大地简化了手术操作步骤,降低了传统制作方法的误差累积,获得了理想的个性化治疗效果,是口腔医学今后发展的方向和热点。
在口腔中的牙齿表面,细菌是以生物膜的方式生长,由于特定的生长方式,细菌将启动一套完全不同的基因系统,其生物学特征明显不同于游离状态的细菌。本文将结合生物膜的研究进展着重对牙菌斑中细菌的代谢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复发性口腔溃疡目前尚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全身治疗的诸多不便,多数患者均采用局部治疗,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局部治疗药物及方法的新进展。
口腔局部麻醉是口腔疾病诊治过程中经常应用的技术之一,其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5%~13%,其中大部分不良反应是可逆的、一过性的,但是不能排除威胁生命的可能。口腔局部麻醉的并发症分为局部并发症和全身并发症2 大类,具体类型较多,在临床处理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亦较多;因此,对于口腔医师来说,除了掌握口腔局部麻醉理论和技术之外,如何正确预防和处理口腔局部麻醉的并发症,也是一项必备的临床技能。本文着重于临床常见的局部麻醉并发症,对其防治原则进行了探讨和论述。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究牙周炎与铁死亡之间的关系。 方法 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下载数据集GS16134,在铁死亡数据库(FerrDb)中下载铁死亡的驱动和抑制基因。利用R软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limma”包筛选牙周炎中差异表达的基因(P<0.05)。利用基因本体(GO)以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对差异基因进行分析,确定其主要的功能及通路。构建蛋白互作网络,筛选关键mRNA。 结果 一共筛选出50个在牙周炎牙龈组织样本和健康牙龈组织样本中存在差异性表达的铁死亡调控基因。GO功能和KEGG通路结果表明,差异基因主要参与氧化应激反应,并集中在Xc-系统通路及铁代谢通路。 结论 铁死亡调控基因在牙周炎组织样本中存在差异表达,这些基因主要在氧化应激和铁代谢通路上发挥作用,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相关性。推测铁死亡可能通过脂质过氧化以及铁代谢异常对炎症,甚至对牙槽骨骨改建造成影响,本研究为牙周炎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和思路。
代谢重编程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促使肿瘤细胞在营养匮乏的情况下存活并促进其恶性进展的重要原因。近些年研究发现,胱氨酸-谷氨酸反向转运体(system Xc-)不仅是诱导铁死亡的关键靶点,同时对肿瘤代谢起重要调控作用,该转运体是导致肿瘤细胞对葡萄糖高度依赖的原因之一,这提示对于高表达system Xc-的肿瘤,抑制葡萄糖摄取及糖代谢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策略。本文从system Xc-的表达调控、功能及其对肿瘤代谢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抗肿瘤代谢治疗提供新思路。
具核梭杆菌是一种革兰阴性厌氧菌,广泛定植于人体口腔内,是公认的牙周致病菌。该菌不仅在牙周病、口腔癌等口腔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还与全身各系统多种疾病存在关系,包括心血管疾病、骨关节炎、妊娠不良事件及各系统肿瘤。具核梭杆菌与结直肠癌的关系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存在肠道炎症的患者,牙周炎或可成为一个促进炎症向癌症转变的风险因素。具核梭杆菌可通过消化道及血液循环两条途径迁移到肠道,进一步通过黏附素-上皮细胞钙黏蛋白和黏附素-糖类肿瘤标记物两条途径与结直肠癌细胞特异性结合。具核梭杆菌对肿瘤内乏氧的高代谢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可进一步促进肿瘤的糖酵解,互利共生的关系使得具核梭杆菌在肿瘤中大量富集。与结直肠癌细胞结合后,具核梭杆菌通过调控经典Wnt信号通、核因子κB等信号通路,改变免疫微环境,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并表现出抗化学治疗的作用,对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和治疗造成影响。
长期的稳定保持是正畸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保持方法灵活多变,临床中应该根据错 的类型适当选取保持方法。Hawley保持器、压膜式透明保持器、固定式舌侧保持器是临床中3种常用的保持器,本文将从保持效果、对牙周健康的影响、依从性以及舒适度4个方面进行综述,为临床合理选择保持器提供参考。
力诱导的牙周组织重塑在口腔稳态调控中具有重要意义。牙周膜为正畸牙移动(OTM)过程提供微环境支持,而牙周膜干细胞(PDLSC)作为重要的间充质干细胞,在调控牙周组织重塑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机械力刺激下PDLSC调控骨重塑的研究进展,指出PDLSC可通过多种途径感知机械力刺激,是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及免疫调节作用的间充质干细胞。PDLSC通过调控骨骼系统细胞,如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及骨细胞的活动调节骨重塑,还可通过调控免疫系统活动间接影响骨重塑。本文总结了PDLSC在OTM骨重塑中的功能作用,为进一步探索机械力调控骨重塑的机制提供了基础。
全冠修复是后牙牙体缺损最常见的修复方式之一,然而全冠修复由于备牙量大,对患牙抗折性存在潜在影响。随着粘接技术和微创修复的发展,嵌体和高嵌体可以大大减少牙体预备量,有效保存残留牙体组织,已逐渐成为后牙牙体缺损修复的主流形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就嵌体和高嵌体修复的材料、适应证、修复效果、预备要点及粘接等各方面作一讨论,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的《头颈部肿瘤分类》是口腔颌面外科、口腔病理科医生权威的参考资料。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和诊疗技术的不断提升,作为头颈部肿瘤中一类重要疾病——牙源性和颌面骨肿瘤,它在已经出版的2022年第5版中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本文主要与2017年第4版的指南比较,重点阐述了第5版在新分类、新病种和新遗传分子学改变这三方面的内容,以期辅助临床诊疗。
血管周细胞广泛分布于全身的毛细血管和微血管的管壁, 它不仅是微血管的组成部分, 同时还具有多种功能, 其多能性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现就血管周细胞的生物学特征、标记物、细胞功能、多能性及其与间充质干细胞的关系作一综述。
2018年欧洲牙周病联合会(EFP)与美国牙周病学会(AAP)组织召开了牙周病和植体周病新分类国际研讨会,经会议讨论后形成了一致的共识性报告,本文将对该报告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牙周炎是一种由菌斑生物膜引起牙周支持组织破坏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以牙龈炎症和牙槽骨进行性破坏为特征。线粒体自噬是通过自噬选择性清除细胞内功能失调或受损的线粒体来调节细胞内稳态的主要机制,在线粒体质量和数量控制中发挥关键作用。近年来有研究发现:线粒体自噬可以通过抑制牙周炎症反应、降低细胞凋亡、促进牙周韧带干细胞成骨分化等多种途径参与牙周病的发生和发展,为牙周病的治疗提供了有前景的治疗靶点。本文就线粒体自噬的分子机制及其在牙周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根管封闭剂作为严密封闭根管的材料之一,其性能对于根管治疗的成功具有一定积极意义。材料的研发与更新换代推动了临床治疗的发展与进步,生物陶瓷材料作为当下新型材料的一种,在众多医学领域里的应用结果均证明其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生物活性。生物陶瓷类根管封闭剂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能,其临床应用日趋广泛。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生物陶瓷类根管封闭剂的构成、生物性能及物理化学性能的相关文献对实验室及临床研究结果进行综述,拟为临床医生选择此类根管封闭剂提供参考。
随着发病率的升高,牙隐裂渐渐成为造成成人失牙的一个重要原因。牙隐裂的早期临床症状通常不明显,往往容易被患者忽略,从而导致牙隐裂症状的进展。同时,牙隐裂还具有早期诊断难度大、判断裂纹进展程度难度大、治疗方案多样和患牙预后不确定等特点,因此成为了困扰临床口腔医生的一道难题。本文就病因、诊断和治疗策略3个方面对目前牙隐裂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骨质疏松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多并发骨折,而且能导致中老年人牙槽骨的退行性改变,影响牙周健康以及口腔修复的治疗效果。目前对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尚缺乏足够的了解,临床防治效果不理想。由于伦理学的限制,现有的对骨质疏松的研究多建立在细胞和动物模型上,近年来,多利用大鼠来构建骨质疏松的动物模型,用于骨质疏松的机制的研究。本文将就大鼠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建立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