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5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5-01 上一期   
本期栏目: 专家笔谈  牙周专栏  牙周病例展示  论著  综述 
专家笔谈
氧化锆种植体的表面修饰及其对骨整合的影响
余杰,刘劲松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3):  281-295.  DOI: 10.7518/gjkq.2025060
摘要 ( 4 )   HTML ( 0 )   PDF(pc)(1123KB) ( 3 )   收藏

氧化锆种植体因其颜色类似天然牙齿,美学效果优良且具有适当的机械性能以及理想的生物相容性,可以减少种植体周围的炎症反应,成为替代钛种植体的可能选择。然而,与钛相比,未经处理的氧化锆表面具有生物惰性,导致其骨整合有限。由于表面特性在蛋白质的吸附、黏附、增殖和成骨相关细胞的分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许多表面修饰被用于增强氧化锆的表面生物活性。本文综述了氧化锆种植体的各种表面修饰及其对骨整合的影响,并总结了几种表面改性方法的优缺点。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牙周专栏
间充质干细胞用于牙周再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李天元,朱彤欣,柳庆,董迎春,陈斌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3):  296-307.  DOI: 10.7158/gjkq.2025024
摘要 ( 6 )   HTML ( 0 )   PDF(pc)(5473KB) ( 3 )   收藏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比较使用与不使用间充质干细胞(MSC)的牙周手术患者在临床附着水平(CAL)、牙周探诊深度(PPD)、牙龈退缩(GR)和骨缺损深度(BDD)上的差异,评估MSC在牙周再生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在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Scopus、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网数据库中,检索2024年4月1日以前使用MSC治疗牙周炎患者牙周缺损的随机对照研究。由两位研究者进行文献筛选、数据资料提取,并评估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采用RevMan 5.4与Stata 15.1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Meta分析共纳入6项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MSC治疗组有更明显的CAL改善、PPD减少和BDD降低(P<0.05);但在GR指标上,两组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传统的牙周再生方法相比,应用MSC可能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研究间的潜在异质性以及纳入研究数量及质量的限制,应审慎看待该结论。未来仍需大样本、多中心的高质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估MSC应用于牙周再生的临床疗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牙龈卟啉单胞菌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调节性细胞死亡及表型转换的研究进展
别梦瑶,周婕妤,吴亚菲,赵蕾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3):  308-316.  DOI: 10.7518/gjkq.2025055
摘要 ( 4 )   HTML ( 0 )   PDF(pc)(965KB) ( 6 )   收藏

牙周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流行病学和体内外研究均表明牙周炎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血管平滑肌细胞通过自噬、凋亡、焦亡等调节性细胞死亡和表型转换参与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瘤、血管钙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牙龈卟啉单胞菌是最重要的牙周致病菌之一,已被证明可以改变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不仅能侵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影响其调节性细胞死亡的过程,还能促进其增殖、迁移、钙化等表型转换,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旨在梳理相关研究进展,以期揭示牙周炎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调节性细胞死亡及其表型转换之间的联系,为更好地防治牙周炎和心血管疾病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竞争性内源性RNA在牙周炎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范兴丽,潘乐,赵家园,项秋猛,陈启林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3):  317-322.  DOI: 10.7518/gjkq.2025042
摘要 ( 4 )   HTML ( 0 )   PDF(pc)(838KB) ( 3 )   收藏

竞争性内源性RNA(ceRNA)可以通过转录调节炎症相关介质的反应进而调控牙周炎的进展。ceRNA,包括长链非编码RNA、环状RNA、信使RNA等,可与微小RNA结合,构成ceRNA网络,调控下游靶基因的表达,影响牙周炎的发生、发展。本文总结了已经通过实验验证的ceRNA在调控牙周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对包括抑制和促进牙周炎发生发展两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未来牙周炎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牙周病例展示
腭侧带蒂结缔组织转瓣移植联合冠修复重建美学区龈乳头1例
周婕妤,赵蕾,吴亚菲,李勇,赵寰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3):  323-332.  DOI: 10.7518/gjkq.2025039
摘要 ( 3 )   HTML ( 0 )   PDF(pc)(8428KB) ( 3 )   收藏

前牙美学区由于牙周炎、局部解剖因素、机械损伤或异常力等原因易出现牙龈退缩、牙齿移位形成的“黑三角”的现象,是目前口腔临床治疗的难点之一。血管化腭骨膜间结缔组织(VIP-CT)瓣是一种上腭前蒂结缔组织瓣,血供充足,可促进骨移植物成骨,改善邻间隙软组织缺损。本文报道了1例前牙区牙龈退缩伴牙齿移位、龈乳头缺失的病例,经过VIP-CT转瓣移植和骨增量手术后软硬组织状况显著改善,随后联合冠修复恢复邻面触点,最终有效重建了美学区龈乳头,获得了理想的美学结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Ⅲ期C级牙周炎正畸患者上前牙龈乳头缺陷伴牙龈退缩1例
赵美林,赵依琼,黄姣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3):  333-340.  DOI: 10.7518/gjkq.2025049
摘要 ( 3 )   HTML ( 0 )   PDF(pc)(7040KB) ( 4 )   收藏

完善的牙周非手术治疗和正畸治疗可以改善牙周炎患者的口腔健康、功能和美观,对于重度牙周炎患者,在牙周系统治疗后可能出现牙龈退缩和龈乳头缺陷等美学问题,需要个性化多学科合作治疗。本案例报道1例Ⅲ期C级牙周炎患者在牙周非手术治疗、前牙区单纯翻瓣术及正畸治疗后出现上前牙唇侧牙龈退缩及龈乳头缺陷,通过术前X线测量及诊断饰面分析,评估可以降低接触点到牙槽嵴顶的距离到5 mm内,并获得较理想的牙冠美学效果。通过设计“T”型结缔组织瓣及唇侧冠向复位瓣重建龈乳头及改善唇侧牙龈退缩,通过复合树脂贴面修复降低接触点位置并进一步修复黑三角。术后2年获得邻面附着水平的明显改善,理想的唇侧根面覆盖效果,以及较好的龈乳头形态,改善了患牙的预后,并有利于美学效果的长期保持。长期的临床效果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观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良冠向复位隧道技术联合双交叉悬吊缝合技术治疗多牙位牙龈退缩1例
高丽,程佳佳,王妮,葛颂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3):  341-348.  DOI: 10.7518/gjkq.2025059
摘要 ( 4 )   HTML ( 0 )   PDF(pc)(4921KB) ( 3 )   收藏

本文报道了1例改良冠向复位隧道技术联合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术,并采用双交叉悬吊缝合技术治疗多牙位牙龈退缩的病例。该患者主要表现为Cairo 1类与2类多牙位牙龈退缩,治疗过程中,首先进行了牙周基础治疗,其次分期采用改良冠向复位微创隧道下结缔组织移植术联合双交叉悬吊缝合技术完成根面覆盖术。术后随访12、24及36个月,根面覆盖率达100%,颜色、形态均符合美学要求,且长期疗效稳定。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调控成骨成血管功能促进颌骨缺损愈合的实验研究
刘志凯,刘航航,刘士博,李帛伦,刘瑶,罗恩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3):  349-357.  DOI: 10.7518/gjkq.2025046
摘要 ( 1 )   HTML ( 0 )   PDF(pc)(5564KB) ( 3 )   收藏

目的 探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在体内外条件下对小鼠成骨成血管功能及颌骨缺损愈合的影响。 方法 使用SIRT1特异性激活剂及抑制剂干预小鼠胚胎前体成骨细胞(MC3T3-E1)及小鼠颌骨缺损,采用细胞计数试剂(CCK-8)、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蛋白免疫印迹、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免疫荧光染色等多种方式,研究SIRT1对MC3T3-E1细胞成骨成血管因子表达、小鼠颌骨缺损愈合及颌骨缺损成骨成血管功能的影响。 结果 细胞实验中SIRT1激活时可促进MC3T3-E1细胞成骨成血管因子表达和ALP活性;动物实验中SIRT1激活可促进颌骨缺损的愈合,同时增强颌骨缺损区域成骨成血管功能;抑制SIRT1活性时则会抑制上述过程。 结论 SIRT1可通过调控小鼠颌骨成骨成血管功能促进颌骨缺损的愈合过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支链氨基酸转氨酶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功能研究
李熠洁,原振英,李明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3):  358-365.  DOI: 10.7518/gjkq.2025045
摘要 ( 5 )   HTML ( 0 )   PDF(pc)(4968KB) ( 3 )   收藏

目的 分析支链氨基酸转氨酶1(BCAT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表达及生物功能。 方法 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BCAT1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患者中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随后,选取2021—2022年在中南大学湘雅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确诊的40名OSCC患者,检测癌及癌旁组织中BCAT1基因表达。分析人OSCC细胞系和正常口腔角质细胞中BCAT1基因表达。质粒过表达或敲低BCAT1基因后,采用细胞增殖、划痕和侵袭实验分别检测人OSC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改变。 结果 BCAT1在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HNSC患者癌组织中高表达,且是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之一和潜在诊断标志物。细胞实验结果表明BCAT1在人OSCC组织和细胞系中表达上调,并调控OSC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结论 BCAT1基因是人OSCC的潜在治疗靶点。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尺寸和材料的初始弓丝对正畸治疗中初始疼痛影响的系统评价与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
魏志,刘畅,王艳,赖文莉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3):  366-379.  DOI: 10.7518/gjkq.2025036
摘要 ( 2 )   HTML ( 0 )   PDF(pc)(11752KB) ( 2 )   收藏

目的 评价不同尺寸和材料的初始弓丝对正畸治疗初始疼痛的影响。 方法 对7个常用数据库对正畸弓丝与疼痛的文献进行电子检索,检索时间截至2023年10月1日;筛选出纳入文献并参照Cochrane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表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和提取数据。应用R软件4.3.2(调用JAGS 4.3.1)和GeMTC 0.14.3进行网状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11篇文献,涉及632名患者,涉及10种干预措施。11篇文献中,3篇为低偏倚风险,1篇为高偏倚风险,7篇偏倚风险情况不清。Meta分析结果显示:1)初戴固定矫治器后1、2、7 d,10种弓丝引起患者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两两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森林图结果显示热激活镍钛弓丝(HANT)疼痛程度低于超弹镍钛弓丝(P<0.05);3)排秩概率图分析表明正畸疼痛最轻的弓丝最有可能是0.012 英寸(0.305 mm)HANT。 结论 10种不同尺寸和材料的初始弓丝对正畸疼痛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12英寸HANT可能是正畸治疗初始疼痛最轻的初始弓丝。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川省65~74岁老年人口腔卫生服务利用状况及影响因素
杨惠宇,邓雅兰,任世睿,王诗萌,蔡和,程立,胡涛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3):  380-389.  DOI: 10.7518/gjkq.2025056
摘要 ( 4 )   HTML ( 0 )   PDF(pc)(1737KB) ( 3 )   收藏

目的 了解四川省65~74岁老年人口腔卫生服务利用状况,评估其影响因素,为老年口腔保健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方法 利用四川省第4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的数据,以安德森模型为理论框架,通过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老年人口腔卫生服务利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 共744位老年人参与了调查。过去12个月内口腔卫生服务的利用率为24.1%,且以咨询、预防为目的的仅占其中的8.4%。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教育水平、居住地、自我口腔健康评估、刷牙频率、剩余牙齿数量均能影响口腔卫生服务利用。结构模型分析显示:教育水平越低、居住在乡村、刷牙频率越低、牙齿数目≥20颗、自我口腔健康评估越好的老年人口腔卫生服务利用率越低。 结论 四川省65~74岁老年人口腔卫生服务利用率偏低,大部分以治疗为目的,受教育水平、居住地、自我口腔健康评估、刷牙频率、牙齿数目的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恒牙外伤脱位再植后牙根外吸收的研究进展
陈梦雨,李祥伟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3):  390-396.  DOI: 10.7518/gjkq.2025034
摘要 ( 4 )   HTML ( 0 )   PDF(pc)(1202KB) ( 4 )   收藏

牙全脱出是牙外伤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类型,目前脱位牙的首选治疗方法是牙再植。临床上多数情况下,患者及其家属未能正确地保存脱位牙,就诊时患牙已离体干燥超过60 min,此时的牙再植为延期再植,预后通常较差。本文对牙全脱出再植后牙根外吸收分类、特点、发病机制和牙延期再植前预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实现较好的牙再植预后探讨较适宜的延期再植牙处理方案提供借鉴和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糖尿病与牙髓根尖周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李昱志,苏旭,陈晓涛,张勇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3):  397-404.  DOI: 10.7518/gjkq.2025035
摘要 ( 3 )   HTML ( 2 )   PDF(pc)(819KB) ( 4 )   收藏

糖尿病不仅对人体多个器官有影响,还会影响口腔健康,容易引起牙髓根尖周炎症的发生与加重。在此背景下,糖尿病与牙髓病及根尖周病关系的研究已成为口腔医学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学者对其影响机制做了大量研究。本文就糖尿病与牙髓病及根尖周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糖尿病合并牙髓根尖周病的研究和诊治提供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吲哚菁绿荧光显影技术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买克里亚·艾克帕尔,买买提吐逊·吐尔地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3):  405-410.  DOI: 10.7518/gjkq.2025027
摘要 ( 6 )   HTML ( 0 )   PDF(pc)(779KB) ( 3 )   收藏

目前,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的手术切除多依赖于临床医生的经验如视诊、触诊及术前影像学检查为参考,缺乏术中实时且客观的评估方法。吲哚菁绿(ICG)作为一种安全且无污染的有机荧光染料,在近红外荧光(NIR)的照射下,聚集在病变部位并显影。此技术应用于OSCC的原发灶及周围血管和神经的显影、前哨淋巴结活检、颈部淋巴结清扫、修复重建中游离皮瓣血运状态的评估等多方面。NIR显影技术未来或许会成为OSCC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中关键的一环,本文将以ICG-NIR在OSCC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味蕾发育和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郑书豪,李梓瑕,徐欣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3):  411-418.  DOI: 10.7518/gjkq.2025054
摘要 ( 3 )   HTML ( 0 )   PDF(pc)(1611KB) ( 3 )   收藏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是哺乳动物调控胚胎发育和组织稳态的重要途径。味蕾作为味觉系统的感受器,产生味觉信号,帮助机体评估食物的毒性和营养成分,对哺乳动物新陈代谢起到重要作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味蕾的发育和损伤修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并可串话其他信号通路和调控因子,共同参与味蕾和味蕾细胞的稳态维持。本文就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味蕾发育和损伤修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味蕾祖细胞和前体细胞的分化方向、与其他信号通路的协同作用以及维持味蕾的稳态,以期深入了解味蕾发育过程中的关键分子调控机制,为味蕾损伤修复和味觉障碍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与策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