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5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3-01 上一期   
本期栏目: 专家笔谈  争鸣  材料学专栏  论著  综述 
专家笔谈
刷牙方法的选择:基于循证证据的再思考
陈斌,闫福华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2):  141-147.  DOI: 10.7518/gjkq.2025032
摘要 ( 199 )   HTML ( 55 )   PDF(pc)(1635KB) ( 538 )   收藏

刷牙作为日常口腔保健的基本措施,不仅关乎口腔健康,而且与全身健康密切相关。面对众多的刷牙方法,如何选择一种既有效又安全的刷牙方式,已成为公众和口腔医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当前,Bass法及其改良方法(改良Bass法)在国内被广泛推荐,但深入分析后发现,Bass法亦存在不足。本文将从刷牙的重要性、刷牙方法简介、Bass法的应用必要性及其潜在危害等方面展开讨论,旨在提醒临床应用及科普宣传中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推荐合适的刷牙方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争鸣
刷牙方法和损伤
赵蕾,蒋少云,高雳,徐晓薇,陈斌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2):  148-153.  DOI: 10.7518/gjkq.2025022
摘要 ( 712 )   HTML ( 38 )   PDF(pc)(742KB) ( 154 )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材料学专栏
新型组织黏合剂在口腔领域的研究进展
韦秀湘,李昊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2):  154-160.  DOI: 10.7518/gjkq.2025040
摘要 ( 1199 )   HTML ( 14 )   PDF(pc)(800KB) ( 75 )   收藏

组织黏合剂作为止血剂、密封剂、输送载体以及植入式生物医学材料在生物医学工程的不同领域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近年来,研究者致力于开发适用于潮湿和高动态口腔环境的新型组织黏合剂。与传统组织黏合剂相比,由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组织黏附性,新型组织黏合剂在止血、药物输送、组织修复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在口腔领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口腔领域应用较多的组织黏合剂进行简单分类,重点介绍各种新型组织黏合剂的组成、特性、黏附机制、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旨在为新型组织黏合剂在口腔领域的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牙周微创手术中再生材料选择及疗效的研究进展
李晶,康健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2):  161-168.  DOI: 10.7518/gjkq.2025043
摘要 ( 931 )   HTML ( 13 )   PDF(pc)(780KB) ( 72 )   收藏

牙周再生手术中微创理念的提出,在减小创伤的同时,更大程度上保证了软组织的完整性,为牙周再生手术提供了良好的软组织条件,从而可以更好地关闭创口,以获得更好的牙周组织再生效果。微创术式多种多样,如龈乳头保存技术、改良龈乳头保存技术等,不同学者术式选择各不相同,同时微创再生术中是否使用屏障膜、是否使用釉质基质衍生物和骨替代材料,以及使用的骨替代材料的类型,各个学者的报道不一。本文就上述问题在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总结了实行微创手术时再生材料的选择及不同类型材料的再生效果,以期为临床医生实施牙周微创手术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修复中氧化锆陶瓷低温老化的评估及解决策略
黄博,王剑,张鑫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2):  169-175.  DOI: 10.7518/gjkq.2025033
摘要 ( 782 )   HTML ( 10 )   PDF(pc)(766KB) ( 52 )   收藏

具有特殊相变增韧能力的氧化锆陶瓷凭借其优异的机械性能、生物相容性和化学稳定性在口腔修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其相变增韧能力也容易导致临床应用中发生低温老化现象,影响长期使用寿命。低温老化不仅严重影响材料机械性能,还会通过改变半透明度、颜色对美观性造成不利影响。本文深入探讨了影响低温老化的关键因素,包括稳定剂种类和含量、晶粒尺寸及残余应力,并就氧化锆陶瓷低温老化的评估及减缓策略作一综述,为牙科氧化锆的发展提供新视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牙齿漂白材料的研究新进展
苏晓凡,刘素汝,胡兴宇,刘磊,田卫东,谢利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2):  176-182.  DOI: 10.7518/gjkq.2025041
摘要 ( 116 )   HTML ( 12 )   PDF(pc)(906KB) ( 336 )   收藏

目前临床应用的牙齿漂白材料主要以过氧化氢作为功能成分。为达到有效的漂白效果,通常需要使用高浓度过氧化氢或较长的接触时间。然而,高浓度过氧化氢或长接触时间常导致牙齿敏感、釉质损伤、软组织损伤等不良反应,这极大地限制了牙齿漂白材料的临床应用。近年来,以产生大量强氧化性自由基或者活性氧为特点的高级氧化技术飞速发展,为研发新型牙齿漂白材料提供了新策略和新方法,可望提高牙齿漂白的治疗效果并减少或避免其并发症。本文系统性地总结了牙齿漂白材料的研究新进展,着重介绍其种类、作用机制、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结果。同时,也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评述。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具核梭杆菌经铁死亡途径破坏体外肠道上皮屏障模型的研究
张潇月,陈舒泽,周婕妤,程磊,赵蕾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2):  183-194.  DOI: 10.7518/gjkq.2025047
摘要 ( 93 )   HTML ( 8 )   PDF(pc)(7787KB) ( 41 )   收藏

目的 探究具核梭杆菌(F. nucleatum)感染对体外肠道上皮屏障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 方法 人结直肠腺癌细胞Caco-2细胞接种于Transwell小室构建体外肠道上皮屏障模型。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和F. nucleatum建立细胞损伤和感染模型,实验分为CON组、FN组、8%DSS组和FN+8%DSS组,检测F. nucleatum对有无DSS处理的上皮屏障的影响并评估铁死亡在其中的作用;随后引入铁死亡抑制剂铁抑素1(Fer-1)和去铁胺(DFO),探究抑制铁死亡对受损上皮屏障的作用。实验中,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检测细胞增殖;乳酸脱氢酶(LDH)法检测细胞损伤;跨上皮电阻值(TEER)评估上皮完整性;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D4)透过率评估上皮通透性;透射电镜观察细胞间连接及线粒体;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胞质紧密粘连蛋白ZO-1和紧密连接蛋白CLDN-1的表达;铁死亡检测包括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内亚铁离子(Fe2+)含量;免疫印迹法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铁蛋白重链1(FTH1)、乙酰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4(ACSL4)的表达,以及测量丙二醛(MDA)含量和谷胱甘肽比例(GSH%)评估脂质过氧化水平。 结果 与CON组相比,FN组、8%DSS组和FN+8%DSS组细胞增殖率降低,细胞损伤增加(P<0.05);与CON组相比,FN组TEER值和FD4透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8%DSS组相比,FN+8%DSS组的6、12、24 h TEER值下降(P<0.05),FD4透过率增加(P<0.000 1);与CON组相比,FN+8%DSS组ZO-1和CLDN-1蛋白下调(P<0.05);透射电镜观察到8%DSS组细胞间连接破坏,FN+8%DSS组除了细胞间连接破坏还观测到F. nucleatum入侵细胞内部,线粒体呈现铁死亡样改变;GPX4蛋白下调,FTH1和ACSL4蛋白上调,细胞内Fe2+积聚,MDA升高,GSH%降低。引入Fer-1和DFO后,细胞损伤降低,TEER值回升,FD4透过率降低,ZO-1和CLDN-1蛋白表达升高(P<0.05)。 结论 F. nucleatum感染可能通过铁死亡途径促进DSS诱导的体外肠道上皮屏障破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转铁蛋白修饰的姜黄素脂质体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株HN4增殖抑制机制的研究
魏雪琴,巴凯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2):  195-204.  DOI: 10.7518/gjkq.2025008
摘要 ( 802 )   HTML ( 7 )   PDF(pc)(2936KB) ( 229 )   收藏

目的 研究转铁蛋白(Tf)修饰的姜黄素(Cur)脂质体(Lips)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株HN4的影响。 方法 制备Cur-Lips以及Tf-Cur-Lips;通过Cur体外释放实验以及大鼠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考察Cur-Lips及Tf-Cur-Lips对Cur体内外代谢的调节作用;用不同浓度的Cur、Cur-Lips及Tf-Cur-Lips溶液处理HN4细胞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8实验检测不同实验组对HN4细胞增殖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凋亡相关基因P53和Fas表达水平变化,以探讨Tf修饰对Cur-Lips抑制HN4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分子机制。 结果 与Cur相比,Cur-Lips显著延长了Cur的代谢时间;Tf-Cur-Lips能进一步提高Cur的稳定性,延长Cur的代谢时间。与Cur及Cur-Lips相比,Tf-Cur-Lips能显著增强Cur对HN4细胞的增殖抑制,并上调凋亡相关基因P53和Fas的表达。 结论 Tf-Cur-Lips相比于Cur和Cur-Lips,具有更强的抑制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株HN4增殖的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型微种植体植入导板引导下微种植体植入成功率的研究
刘晶晶,唐睿,袁丽仙,刘鑫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2):  205-209.  DOI: 10.7518/gjkq.2025030
摘要 ( 91 )   HTML ( 11 )   PDF(pc)(1143KB) ( 23 )   收藏

目的 观察本课题组研发的微种植体植入导板的临床应用效果,并比较其与对照组使用传统方式进行微种植体植入的植入效果差异。 方法 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共计纳入34名患者,试验侧采用微种植体植入导板辅助微种植体的植入,共计植入34枚微种植体。对照侧参考植入术区影像片,依据操作者的经验进行微种植体的植入,共计植入34枚微种植体,分析导板引导下的微种植体植入精确度,并对2组微种植体的植入成功率进行比较。 结果 试验组植入成功率为97.06%,对照组植入成功率为82.35%,统计分析学结果显示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本课题组研发的微种植体植入导板可提高微种植体植入成功率,值得进一步推广临床使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转录组学探讨金担子素A抗白色念珠菌的作用机制
易嘉欣,廖建春,黄怡,费伟,郭骏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2):  210-216.  DOI: 10.7518/gjkq.2025029
摘要 ( 70 )   HTML ( 6 )   PDF(pc)(3735KB) ( 27 )   收藏

目的 探究金担子素A(AbA)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活性及潜在作用机制,评估其未来作为新型抗真菌药物的应用潜力。 方法 首先测定了Ab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探究其对菌丝形成及细胞壁完整性的影响。随后,利用转录组测序探讨了白色念珠菌在AbA作用下的响应机制。 结果 体外实验结果显示AbA的MIC值为0.062 5 μg/mL,并能显著抑制白色念珠菌的形态转换、破坏其细胞壁完整性。通过转录组测序共筛选出70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465个,下调基因235个。京都基因(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细胞外周、细胞质膜、真菌型细胞壁及氧化还原酶活性相关的通路最为富集。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代谢途径通路的富集程度最高。 结论 AbA对白色念珠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潜在抗菌机制可能包括抑制菌丝形成、破坏细胞质膜、降低免疫逃逸能力以及抑制代谢活动。明确以上机制能够为制定更有效的抗真菌治疗策略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ABC分区法的手术入路决策在腮腺内镜手术中的应用
曹昶,张知妍,何佳潞,陈塑,杨帆,孟沙沙,李岱蔚,董永涛,颜洁,孙艳,朱桂全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2):  217-230.  DOI: 10.7518/gjkq.2025020
摘要 ( 826 )   HTML ( 12 )   PDF(pc)(5580KB) ( 46 )   收藏

目的 评估一种基于ABC分区法的手术入路决策,在腮腺肿瘤内镜手术应用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美观效果。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2年1月1日—2024年1月1日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头颈肿瘤外科接受免充气内镜下腮腺肿瘤切除术的95例患者。根据是否应用ABC分区法对患者进行分组,统计围手术期及随访数据。 结果 ABC分区法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涎瘘发生率、总住院时间均少于非分区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分区法组术后美观效果评价的视觉模拟评分为(1.63±0.88) 分,分区法组为(1.35±0.82)分,2组患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术后美观效果均较为满意。 结论 采用ABC分区法匹配相应手术入路,可以提高腮腺肿瘤内镜手术的效率和微创性,加快术后康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美观效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牙髓根尖周病与糖尿病相互关系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董馨璐,许来俊,张剑英,陈敏慜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2):  231-237.  DOI: 10.7518/gjkq.2025009
摘要 ( 125 )   HTML ( 21 )   PDF(pc)(983KB) ( 95 )   收藏

牙髓根尖周病是常见的口腔感染性疾病,可影响口颌系统的健康。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牙髓根尖周病和糖尿病的关系,但二者相互影响的潜在机制仍未阐明。本文通过回顾近期文献,主要从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微生物免疫炎症反应、成骨与破骨的失衡和氧化应激等方面总结牙髓根尖周病与糖尿病的相关性和相互作用的可能机制,以期为糖尿病患者的牙髓根尖周病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龈下牙体缺损修复中预防牙周疾病的策略
陆萌,陈文川,高一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2):  238-245.  DOI: 10.7518/gjkq.2025019
摘要 ( 119 )   HTML ( 21 )   PDF(pc)(1181KB) ( 86 )   收藏

当牙体缺损位于龈下,进行修复缺损时,如果出现修复体边缘不密合、粘接剂滞留等情况,会引发严重的牙周疾病。临床上可根据牙体缺损的深度选择不同的治疗技术来规避这些问题,以预防牙周疾病的发生,维持修复后患牙的牙周健康。临床常用的治疗技术包括排龈术、龈壁提升术、牙冠延长术、正畸牵引术。本文对龈下牙体缺损按照深度进行分类,综述了上述4种方法的适应证、特点、操作方法以及使用中避免牙周疾病发生的注意事项。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磷脂酰肌醇3激酶相关放射抵抗机制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卢妍蓓,李正娟,雷蕾,罗晶晶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2):  246-256.  DOI: 10.7518/gjkq.2025028
摘要 ( 75 )   HTML ( 11 )   PDF(pc)(1699KB) ( 399 )   收藏

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较高。放射治疗是OSCC综合序列治疗的重要手段,对原位肿瘤治疗效果良好,但术后肿瘤复发和转移较常见,致死率高;其主要原因在于部分肿瘤具有显著的放射抵抗,存活的癌细胞可表现出增殖、侵袭和迁移增强,发生上皮-间充质转化,甚至获得癌干细胞表型。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PKB,通常称PI3K/Akt)信号通路及其信号组分广泛参与OSCC发生发展和治疗预后的调控,已被证明与OSCC放射抵抗呈正相关;但其具体调控机制仍待进一步探索。本综述聚焦PI3K信号通路与OSCC的放射抵抗,从癌细胞、癌干细胞和肿瘤微环境三方面总结当前的研究进展,讨论PI3K介导的放射抵抗分子机制,以期为提高OSCC放疗敏感性和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有效的潜在分子靶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唾液腺微分泌性腺癌临床病理的研究进展
揭伟萍,胡济安,李怡宁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2):  257-262.  DOI: 10.7518/gjkq.2025021
摘要 ( 74 )   HTML ( 10 )   PDF(pc)(751KB) ( 356 )   收藏

微分泌性腺癌(MSA)是第5版世界卫生组织(WHO)头颈肿瘤分类中新增的一类唾液腺上皮源性低度恶性肿瘤。MSA有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及分子遗传改变。组织学上,MSA可排列呈微囊型、筛状、小管样和条索样,囊腔或管腔内含丰富的嗜碱性分泌物,肿瘤由闰管样细胞组成,细胞形态单一,肿瘤间质为纤维黏液样组织。免疫组织化学表型上,MSA肿瘤细胞常表现为SOX10、S100、p63阳性,p40、calponin和mammaglobin阴性;平滑肌肌动蛋白可表现为阳性或阴性。MSA表现为特异性MEF2C∶ ∶SS18基因融合。MSA需与分泌性癌、硬化性微囊性腺癌、多形性腺癌、腺样囊性癌、分泌性肌上皮癌等进行鉴别。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术后软组织创口闭合技术的临床研究进展
李梦媛,郭玉兴,张新华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2):  263-271.  DOI: 10.7518/gjkq.2025048
摘要 ( 560 )   HTML ( 12 )   PDF(pc)(843KB) ( 53 )   收藏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RONJ)是因治疗癌症和骨质疏松症等疾病使用抗骨吸收、抗血管生成等药物所致的一种严重的颌骨感染坏死性疾病,临床症状较重,发病率逐年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MRONJ的治疗原则尚未取得统一意见,目前多建议进行积极的手术治疗。目前临床手术重点主要集中在坏死骨的去除上,软组织创口的有效闭合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术后口腔黏膜愈合不良、创口裂开、骨面暴露、反复感染等并发症较多,治疗效果较差。病变切除后软组织创口的有效处理是影响预后的关键步骤,已成为临床上的热点问题。本文总结了多种MRONJ术后软组织创口闭合技术,包括双层软组织缝合封闭技术、带蒂颊脂垫瓣、鼻唇瓣、下颌舌骨肌瓣和下颌下腺转位、颏下岛状瓣、游离皮瓣移植以及手术联合辅助治疗,就这些技术适用情况和优缺点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便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颌面缺损修复数字化设计方法的研究进展
秦庆钊,温奥楠,高梓翔,朱玉佳,王勇,赵一姣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2):  272-280.  DOI: 10.7518/gjkq.2025010
摘要 ( 678 )   HTML ( 14 )   PDF(pc)(833KB) ( 147 )   收藏

口腔颌面缺损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外观、引起生理功能障碍,随着口腔医学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应用各种数字化方法设计颌面缺损修复形态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本综述系统回顾近年来针对颌面缺损修复形态设计的算法研究,并根据算法原理分为4类:传统数字化方法(镜像法和数据库法)、模型变形法、统计形状模型法和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和评价上述方法的原理和特点,以期为口腔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