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5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09-01 上一期   
专家笔谈
手用根管锉的使用技术及临床应用
薛晶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5):  561-571.  DOI: 10.7518/gjkq.2025081
摘要 ( 24 )   HTML ( 5 )   PDF(pc)(985KB) ( 14 )   收藏

手用根管锉通常又称为手用锉,是一种在根管治疗中通过冠根向进出运动来清理、成形根管的器械。现代根管治疗技术中根管预备以镍钛器械为主,但手用器械仍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包括根管探查、根管疏通、根尖通畅、根管长度测量等。本文回顾了手用锉的发展,制作材质由最初的碳钢到不锈钢,再到镍钛,制作标准由最初的不统一到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标准,再到各类改良器械问世,手用锉越来越好地满足各类临床需要,成为根管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类器械。选择合适的手用锉,结合正确的使用方式,做到充分冲洗清洁、超声荡洗,避免包括术后肿胀、根管侧穿、器械分离、台阶等并发症的发生,已成为根管治疗的必修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工智能专栏
人工智能在根管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林超英,张岚,黄定明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5):  572-578.  DOI: 10.7518/gjkq.2025087
摘要 ( 27 )   HTML ( 2 )   PDF(pc)(783KB) ( 15 )   收藏

根管治疗术是牙髓根尖周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可控制牙髓根尖周炎症,促进病变愈合,保留天然牙。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可高效且准确地获取和处理医学影像和临床医学资料,具有促进口腔医学领域发展的潜能。本文围绕根管治疗术前根管形态识别、治疗难度评估和辅助根管再治疗的决策,术中工作长度确定和试尖片、根充片解读,术后预后预测三方面,简要介绍了人工智能在根管治疗过程中的研究进展,给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深度学习技术诊断龋病方法的研究进展
周小洁,侯本祥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5):  579-585.  DOI: 10.7518/gjkq.2025052
摘要 ( 20 )   HTML ( 2 )   PDF(pc)(815KB) ( 7 )   收藏

龋病发病率高,及时诊断是临床治疗的基础。随着深度学习技术在自然图像处理领域的突破,基于深度学习利用口腔医学影像进行龋病自动诊断的方法受到了广泛关注。基于深度学习的龋病诊断方法在龋病识别、检测与分割两大类典型任务中取得了进展,本文从多个角度对两类任务的深度学习方法进行综述与对比,对龋病诊断数据集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有助于龋病智能诊断的研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牙体牙髓专栏
牙髓组织应对牙外伤的生物学反应及相关临床诊疗策略
蒋小菊,陈婧,苏勤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5):  586-593.  DOI: 10.7518/gjkq.2025088
摘要 ( 25 )   HTML ( 1 )   PDF(pc)(2140KB) ( 10 )   收藏

牙外伤在口腔临床治疗中极为普遍,不同类型和程度的牙外伤能触发牙髓组织的一系列生物学反应。有效评估牙髓状况并采取适宜的治疗措施,对于预防牙髓并发症,促进年轻恒牙牙根持续生长,以及最大限度地保留天然牙齿至关重要。本综述综合探讨了牙外伤引发的牙髓生物学变化,总结了牙髓状态的评估技术以及相应的治疗策略,以期为口腔临床医生进行牙外伤规范化诊疗提供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牙体牙髓病学专栏
基于支架的牙髓组织预血管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李甜,李丽洁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5):  594-605.  DOI: 10.7518/gjkq.2025061
摘要 ( 18 )   HTML ( 2 )   PDF(pc)(839KB) ( 6 )   收藏

对于牙髓坏死的年轻恒牙,目前临床上多采用牙髓血运重建术进行治疗。因该方法无法重建功能性牙髓样组织,并可能导致根管钙化,因此再生牙髓治疗引起了广泛关注。牙髓组织再生的目的是恢复自体牙髓组织的活性与功能,其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快速形成功能性血管网。根管和髓腔作为一种相对狭窄、密闭、缺血缺氧的环境,功能性血管网从根管长到髓腔的过程非常缓慢,因此预血管化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是在牙髓的工程化组织构建中预先形成功能性血管网络,确保为构建体提供足够的血液供应;然后将血管网络与宿主脉管系统吻合,最终诱导血管化牙髓组织再生。本文综述了基于支架的预血管化技术在细胞、生长因子和支架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也总结了与预血管化相关的三维生物打印技术及其应用,以期为再生医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于牙釉质的抗菌再矿化材料的研究进展
陈阿璇,戴雯玉,韩向龙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5):  606-613.  DOI: 10.7518/gjkq.2025077
摘要 ( 24 )   HTML ( 2 )   PDF(pc)(1073KB) ( 10 )   收藏

抗菌再矿化材料凭借其多功能集成性突破、仿生结构设计优化、生物相容性提升及不良反应可控性显著等优势,近年来在龋病防治中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总结了应用于牙釉质的抗菌再矿化材料的功能特点与作用机制,按照氟化物基材料、生物活性玻璃基材料、壳聚糖基材料、釉原蛋白衍生物与多肽、纳米材料体系、植物多酚复合物六大部分分类介绍了目前已有抗菌再矿化材料在龋病中的发展与应用现状,以期为龋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推动该类生物材料的进一步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青少年正畸患者釉质脱矿的发生与口腔菌群及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的关系
胡凯,张延晓,毛丙永,唐鑫,王跃岩,潘月,张秋香,崔树茂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5):  614-620.  DOI: 10.7518/gjkq.2025066
摘要 ( 24 )   HTML ( 1 )   PDF(pc)(1651KB) ( 7 )   收藏

目的 解析正畸患者发生釉质脱矿的关键因素,确定与釉质脱矿发生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并探讨青少年正畸患者釉质脱矿与口腔菌群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组患者,每组各22人,S组佩戴自锁托槽,M组佩戴传统金属托槽。在正畸基线期及3个月后收集龈上菌斑进行菌群分析,同时收集患者唾液并测定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含量。每月复诊时,对釉质脱矿(EDI)、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牙周指数(PI)等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 结果 正畸3个月后,所有患者釉质脱矿发生率显著升高,平均脱矿率较治疗前增加20%以上,其中S组Fusobacterium、Campylobacter、NeisseriaPrevotella菌属的丰度显著增加(P<0.05),而M组Rothia菌属丰度显著上升(P<0.05);Arthrobacter、Bacillus、Acinetobacter、Prevotella、Campylobacter菌属丰度与釉质脱矿评分及菌斑指数评分呈正相关;唾液中sIgA的含量与釉质脱矿的发生呈负相关,S组正畸后唾液sIgA含量显著下降(P<0.01)。 结论 佩戴自锁托槽的正畸患者更易发生釉质脱矿,CampylobacterPrevotella菌属可能是加剧青少年正畸患者釉质脱矿的关键微生物。唾液中sIgA含量的下降可能预示着正畸患者釉质脱矿的风险增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种植基台几何形状对氧化锆冠轴向固位力的影响
张红,俞青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5):  621-626.  DOI: 10.7518/gjkq.2025082
摘要 ( 15 )   HTML ( 0 )   PDF(pc)(1425KB) ( 11 )   收藏

目的 探讨种植基台龈高度、聚合角度、基台直径对于氧化锆冠轴向拉伸力的影响,以及龈高度、聚合角度、基台直径三者之间有无交互作用。 方法 通过Solidworks软件设计出具有聚合角度(12°和6°)、龈高度(3和5 mm)、基台直径(3.5、5和6 mm)的12种基台,每种6个,共72个样本,采用选择性激光熔化(SLM)技术进行3D打印,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制作相应氧化锆冠共72个,粘接48 h后采用万能力学试验机进行轴向拉伸测试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在轴向拉伸实验测试中,固位力表现为直径3.5 mm组<5 mm组<6 mm组(P<0.05);固位力表现为聚合度6°组>12°组(P<0.05);固位力表现为龈高度5 mm组>3 mm组(P<0.05)。三者之间不具有交互作用,其中龈高度和直径及聚合度和直径间具有交互作用,当龈高度为3 mm,直径3.5 mm组与直径5 mm组间的固位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聚合度为12°,直径5 mm组与直径6 mm组间的固位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氧化锆冠固位力随着基台直径的增大,聚合度的减小,龈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当龈高度较低时,减小聚合度比增加基台直径更重要;修复间隙较小时,在保证聚合度较小的情况下,选择小直径的基台,也能产生较好的固位能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唇腭裂语音治疗效果及相关因素研究分析
王晓萌,邝海,何灏逾,李鸿艺,林洁舲,李飞燕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5):  627-633.  DOI: 10.7518/gjkq.2025079
摘要 ( 16 )   HTML ( 0 )   PDF(pc)(795KB) ( 4 )   收藏

目的 分析唇腭裂患者语音治疗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以提高语音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8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完成唇腭裂语音治疗的107名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治疗结果及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 结果 语音初始清晰度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χ2=58.142,P<0.001),初始语音清晰度差的患者,达到治疗效果的概率是初始语音清晰度欠佳患者的0.010倍(比值比为0.010,95%置信区间为0.001~0.100)。完成治疗的治疗次数,显效组为(11.38±3.66)次,好转组为(6.45±2.92)次,治疗显效组高于好转组(t=6.684,P<0.001)。语音清晰度(t=18.224,P=0.000)、腭咽闭合程度(t=12.925,P=0.000)在语音治疗前后都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影响语音治疗效果的因素是语音初始清晰度,唇腭裂的语音治疗在改善语音清晰度和提高腭咽功能方面有明显作用,合理的治疗次数是治疗效果的前提保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口腔癌游离皮瓣重建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炎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陈玉,雷银富,吴和梅,杜福兰,党洁,陈永梅,陶明,石兴莲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5):  634-643.  DOI: 10.7518/gjkq.2025095
摘要 ( 11 )   HTML ( 0 )   PDF(pc)(2208KB) ( 6 )   收藏

目的 探讨口腔癌游离皮瓣重建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炎(POP)的危险因素,并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和决策树模型构建口腔癌游离皮瓣重建患者POP的风险预测模型。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2023年9月在中国西南地区3家医院行气管切开的299例口腔癌游离皮瓣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口腔癌游离皮瓣重建患者气管切开后POP的危险因素,运用SPSS Modeler18.0软件构建口腔癌游离皮瓣重建患者气管切开后POP的决策树模型,并评价2种模型的预测效能。 结果 共纳入299例患者,POP患者56例,POP发病率为18.7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气管套管留置时间[OR=1.097,95%CI(1.039,1.158)]、颌骨切除[OR=2.439,95%CI(1.084,5.484)]、吻合静脉数量[OR=3.345,95%CI(1.449,7.719)]和术后抗生素种类≥3[OR=14.732,95%CI(4.405,49.273)]是口腔癌游离皮瓣重建患者气管切开后发生PO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决策树模型显示,术后住院时间(>14 d)是口腔癌POP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其次是吻合静脉数量、术后抗生素种类等。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显示,决策树模型的预测能力稍优于Logistic回归模型。 结论 口腔癌游离皮瓣患者POP的危险因素较多,决策树模型在本研究中对POP的预测效能稍好,临床可应用该模型了解口腔癌游离皮瓣重建患者气管切开后易发生POP的相关特征,并验证其预测效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原花青素对口腔疾病调控机制和防治的研究进展
伍行,刘玉平,张伊钒,夏郁葱,李照禾,易小炜,夏鸿,丁文文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5):  644-654.  DOI: 10.7518/gjkq.2025093
摘要 ( 23 )   HTML ( 3 )   PDF(pc)(1129KB) ( 5 )   收藏

原花青素(PC)是一类具有强大抗氧化和多重生物活性的天然化合物,在口腔疾病预防和治疗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PC能有效促进牙体组织再矿化,干预牙菌斑生物膜形成,抑制口腔癌细胞增殖,并在口腔黏膜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积极效果。本综述通过深入分析,总结认为:PC防治口腔疾病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双重作用机制,既能靶向抑制病原生物膜,又能调节宿主的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尤为重要的是,PC通过非杀菌途径干预微生物黏附与生物膜形成,有望为克服菌株耐药问题提供新策略。尽管多数研究目前仍处于实验室阶段,但PC的安全性和多效性使其成为口腔疾病治疗中极有前景的天然辅助剂。本文旨在通过系统总结PC在多种口腔常见病中的应用,并揭示其生物学作用和机制,以期为临床转化应用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细胞外囊泡的免疫调节作用
王博群,陆慧,穆晴,赵玮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5):  655-661.  DOI: 10.7518/gjkq.2025084
摘要 ( 18 )   HTML ( 2 )   PDF(pc)(757KB) ( 8 )   收藏

干细胞产生的细胞外囊泡(EV)可携带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是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介质。相较于其他组织来源的干细胞,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DMSC)有着诸多独特的优势,其分泌的EV能够通过调控免疫细胞的活性及局部组织细胞的炎症水平,在创伤、感染等因素导致的疾病中起到免疫调节的作用,可应用于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领域。本文拟从免疫调节的角度出发,对DMSC来源的EV在口腔及其他疾病中的调节作用展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畸诱导性牙根吸收防治策略的研究进展
刘艺,郑博文,刘奕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5):  662-669.  DOI: 10.7518/gjkq.2025085
摘要 ( 22 )   HTML ( 1 )   PDF(pc)(1874KB) ( 9 )   收藏

正畸诱导性牙根吸收(OIRR)是临床正畸治疗中最为常见的医源性不良反应之一,危害牙齿寿命,影响矫治效果。近年来,学者们通过体内外研究,通过物理方法、激素、药物、纳米靶向补充物及干细胞相关产物等多种方式,从促进牙骨质代谢、改变机械压力下牙骨质微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新颖的OIRR应对方法,以期促进牙根修复,提高牙骨质矿化,缓解牙周损伤。其中,干细胞及相关产物或许成为揭示牙根吸收相关修复机制的新靶点。本文针对OIRR防治策略的最新进展作一总结,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服用抗血栓药物患者牙周基础治疗期间的出血风险管理
朱然,严静,孙卫斌,吴文蕾,刘玉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5):  670-676.  DOI: 10.7518/gjkq.2025090
摘要 ( 13 )   HTML ( 0 )   PDF(pc)(779KB) ( 3 )   收藏

牙周病是口腔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尽管口腔医生治疗牙周疾病的经验丰富,但长期服用抗血栓药物的患者通常全身情况复杂且个体差异大,在牙周基础治疗前的药物管理策略尚存在争议。在临床治疗中,患者可能自行更改药物方案,忽视了因停药而引起的血栓潜在风险。牙周基础治疗前,对服用抗血栓药物的患者进行风险评估,有助于降低患者出血和血栓风险。本文总结了该类患者牙周基础治疗期间药物方案和牙周治疗方案制定策略、药物使用注意事项及术中术后出血处理,以帮助医生合理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牙周炎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李欢,原韶钟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5):  677-683.  DOI: 10.7518/gjkq.2025053
摘要 ( 18 )   HTML ( 1 )   PDF(pc)(762KB) ( 3 )   收藏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以肝细胞脂肪堆积为特征的疾病,牙周炎是发生在牙齿支持组织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已有研究发现两者密切相关,但对两者的相关机制尚不明确。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牙周炎伴随着口腔炎症和微生物组的病理变化,诱导肠道生态失调,肠道微生物组的改变也可能在NAFL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本文将从NAFLD与牙周炎的流行病学、可能的相关机制、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期待从口腔医学视角为NAFLD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牙槽窝敷料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胡海琨,郭雨璇,胡洪滔,王了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5):  684-690.  DOI: 10.7518/gjkq.2025080
摘要 ( 16 )   HTML ( 1 )   PDF(pc)(924KB) ( 7 )   收藏

传统牙槽窝敷料以填塞类材料为主,虽然具备基本的止血和创口保护功能,但在机械强度、生物学性能,特别是促进牙槽窝组织再生等方面存在局限。随着生物材料科学的发展,兼具创面保护和促进愈合的新型牙槽窝敷料逐渐成为研究和临床应用的热点,这些敷料不仅能够保护创面,还能促进愈合,适用于复杂的口腔环境。其中,具有止血、抗炎、抗菌和药物递送功能的复合型水凝胶作为牙槽窝敷料,能够显著改善术后的愈合效果,为牙拔除术后管理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方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Yes相关蛋白作为机械传导效应分子在口腔及其他系统非肿瘤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薛丽丽,陈帅,闫冰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5, 52 (5):  691-698.  DOI: 10.7518/gjkq.2025094
摘要 ( 18 )   HTML ( 2 )   PDF(pc)(1690KB) ( 2 )   收藏

Yes相关蛋白(YAP)是一种转录共激活因子,可通过经典Hippo通路或非Hippo通路与细胞核内相关转录因子结合后调节靶基因的表达,以直接参与细胞的新陈代谢及维持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动态平衡等过程中。研究表明,目前关于YAP的研究多集中在肿瘤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近年来,关于YAP作为细胞外机械传导效应分子调控非肿瘤性疾病的研究逐渐增多,本文对YAP在非肿瘤性疾病(口腔及其他系统性疾病)中的分子机制作一综述,以求进一步了解YAP在非肿瘤性疾病的中作用,为未来临床治疗相关疾病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及策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