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 2015, Vol. 42 ›› Issue (6): 668-672.doi: 10.7518/gjkq.2015.06.013
邵小钧 席庆
Shao Xiaojun, Xi Qing.
摘要:
食用槟榔在南亚和东南亚以及环太平洋地区的岛屿非常普遍,在中国亦有蔓延扩大的趋势。槟榔咀嚼块一般由槟榔、烟草、槟榔叶、蒌叶、花序和熟石灰以及一些特殊的调味剂组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槟榔咀嚼块的组成及加工方法不一,但槟榔和烟草等是槟榔咀嚼块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食用槟榔是导致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最主要原因,可增加口腔癌发病率且与口腔白斑和口腔扁平苔藓等癌前病变密切相关。食用槟榔之所以会导致口腔癌,是因为槟榔中的多种活性成分和代谢产物有细胞毒性、遗传毒性甚至直接致癌性,这些物质包括槟榔生物碱、槟榔鞣质、槟榔特异性亚硝胺和活性氧等。本文就食用槟榔的流行情况,食用槟榔的成分和致癌机制,食用槟榔与口腔癌前病变和口腔癌的关系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做好食用槟榔引发的口腔相关病变风险程度的评价提供参考,为口腔癌的预防和宣教提供科学依据。
中图分类号:
[1] | 傅豫, 何薇, 黄兰. 铁死亡在口腔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4, 51(1): 36-44. |
[2] | 姜玥莹,何宇添,李婷,周蓉卉. 近红外荧光探针在口腔癌诊断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3, 50(4): 407-413. |
[3] | 范琳,孙江. 微针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3, 50(4): 472-478. |
[4] | 林慧平,徐婷,林军. 人工智能在口腔癌和口腔潜在恶性疾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3, 50(2): 138-145. |
[5] | 王太萍,石兴莲,李喆臻,刘梅,姜健红. 口腔癌患者心理因素及干预现状分析[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3, 50(2): 203-209. |
[6] | 陈荟宇,白明茹,叶玲. 信号素3A与口腔常见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2, 49(5): 593-599. |
[7] | 孔利心,任彪,程磊. 环氧合酶2/前列腺素E2通路调控口腔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0, 47(4): 431-438. |
[8] | 李辉莉,方厂云,苏征. 槟榔碱对颊黏膜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影响[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0, 47(1): 32-36. |
[9] | 黄璐,戴杰,吴燕岷. 唾液生物标志物在口腔癌筛查中的应用[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0, 47(1): 68-75. |
[10] | 原振英,管翠强,南欣荣. DNA甲基化与口腔疾病的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9, 46(4): 437-441. |
[11] | 李倩,张平,陈娇,曾昕,冯云. 唾液组学在口腔癌诊断中的应用[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8, 45(6): 710-715. |
[12] | 韩曈曈,陈乔尔,朱友明. p53相关长链非编码RNA及其与口腔癌的关系[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8, 45(5): 597-602. |
[13] | 屈茜1 房付春1 吴补领1,2. 长链非编码RNA在牙周炎和口腔肿瘤疾病中的作用[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6, 43(1): 62-. |
[14] | 曾素云 王建广. 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基因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作用[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5, 42(3): 334-338. |
[15] | 李明,彭解英,吴颖芳,张睿. 槟榔碱诱导上皮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上调的分子机制[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5, 42(2): 166-16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