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 2011, Vol. 38 ›› Issue (4): 430-432.doi: 10.3969/j.issn.1673-5749.2011.04.017

• 综述 • 上一篇    下一篇

活的非可培养状态下的粪肠球菌的研究进展

鄂佳综述  梁景平审校   

  1.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内科; 上海市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011
  • 收稿日期:2010-03-28 修回日期:2011-03-24 出版日期:2011-07-20 发布日期:2011-07-20
  • 通讯作者: 梁景平,Tel:021-63135214
  • 作者简介:鄂佳(1984—),女,黑龙江人,博士
  •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973321)

Research progress on variable but non -culturable state in Enterococcus faecalis

E Jia, Liang Jingping.   

  1. Dept. of Oral Medicine, The Ninth People’s Hospital,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11, China; Key Laboratory of Shanghai Stomatology, The Ninth People’s Hospital,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11, China
  • Received:2010-03-28 Revised:2011-03-24 Online:2011-07-20 Published:2011-07-20

摘要:

活的非可培养(VBNC)状态是细菌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的一种生理状态,进入VBNC 的细菌其生物学特 性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无法用常规的培养方法进行检测。对这一生存方式的研究,将对传统的微生物学研究 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就粪肠球菌在VBNC 状态的诱导、粪肠球菌进入VBNC 状态的生物学特性变化、粪肠球 菌进入VBNC 状态的检测、VBNC 细菌的复苏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活的非可培养, 粪肠球菌, 生物学特性, 复苏

Abstract:

The 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 state is a physiological state when bacteria are exposed to adverse environments.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acteria entering the VBNC state occur a series of changes, and bacteria can’t be tested via conventional culture metheds. It will be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work on conventional microbiology.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methods of Enterococcus faecalis entering in and resuming from the VBNC state. Some methods for monitoring and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suggested.

Key words: variable but non-culturable, Enterococcus faecali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resuscitation

[1] 税钰森,吕潇颖,李静雅,杨燃. 粪肠球菌在口腔及全身系统性疾病中的致病相关因素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0, 47(2): 225-234.
[2] 林冬佳, 彭志翔, 高燕. 粪肠球菌与巨噬细胞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8, 45(4): 433-438.
[3] 贾凌璐, 文勇, 徐欣. 体外培养环境影响牙周膜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8, 45(3): 255-260.
[4] 刘琨,侯本祥. 粪肠球菌和变异链球菌脂磷壁酸的生物学活性[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7, 44(1): 118-124.
[5] 张瑞瑞 孙克勤. 根管治疗后疾病中粪肠球菌的致病性和检测及清除[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5, 42(3): 357-360.
[6] 王丽丽,李娜,李祥伟,孙宏晨. 粪肠球菌与复发性根尖周炎的相关性及其机制[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5, 42(2): 199-202.
[7] 潘文婷 吴峣综述 谢晓莉审校. 粪肠球菌及其在牙本质小管内的检测和鉴定[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2, 39(6): 778-781.
[8] 宁杨综述 凌均棨审校. 饥饿状态的粪肠球菌的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2, 39(4): 461-463.
[9] 张荣德1,2 董瑞红1 段彦盛2综述 陈莉娅3审校. 根管冲洗液对粪肠球菌作用的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2, 39(4): 516-518.
[10] 黎卫兰综述 徐琼审校. 粪肠球菌生物膜细胞外聚合物的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1, 38(4): 426-429.
[11] 文春媚综述 陈文霞审校. 根管治疗后疾病相关性粪肠球菌生物膜的形成机制[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1, 38(3): 304-307.
[12] 郭俊综述 杨健审校. 人牙根尖乳头干细胞及其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0, 37(4): 464-466.
[13] 王倩倩1,姚娜1,赵晓一2,张成飞1,3. 光活化消毒技术根管内消毒效果的研究[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0, 37(4): 392-395.
[14] 杨力综述 蔡萍审校. 成牙骨质细胞培养方法的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0, 37(01): 68-68~70.
[15] 刘红艳综述 凌均棨审校. 再感染根管内粪肠球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09, 36(5): 540-543.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吴奕添综述 王家伟审校. TiUnite 表面种植体的临床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0, 37(02): 218 -218~220 .
[2] 冯正虎, 李春青, 王凌, 韩冰, 聂红兵, 苏雪莲.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在不同浸润方式的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1, 38(1): 7 -9 .
[3] 石冰. 隐形切口技术在唇裂唇鼻畸形整复术中的应用[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3, 40(4): 421 -425 .
[4] 蒋德鲜. 拔除第一双尖牙对垂直距离的影响[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00, 27(02): .
[5] 史建陆. 正畸牙移动牙周膜微循环变化研究[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1999, 26(01): .
[6] 蒋欣泉. 自体涎腺移植预防放射性口干症的可行性研究[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01, 28(02): .
[7] 吴波. 四环素控释纤维治疗难治性牙周炎[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1999, 26(04): .
[8] 陈渊华综述 蔡玉惠审校. 口腔仪器比色技术的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09, 36(5): 613 -615 .
[9] 武影. 乙二胺四乙酸与牙周组织修复[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04, 31(S1): .
[10] 徐艳,丁一. 菌斑化学控制的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01, 28(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