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 2015, Vol. 42 ›› Issue (3): 357-360.doi: 10.7518/gjkq.2015.03.026
张瑞瑞 孙克勤
Zhang Ruirui, Sun Keqin
摘要:
粪肠球菌是根管治疗后疾病最常见的细菌,在再感染根管内的检出率为24%~77%。粪肠球菌的致病性与其形成的生物膜高度相关,而其耐药性也与其致病性密不可分,是引发根管内慢性感染的关键。粪肠球菌的检测以细菌培养和聚合酶链反应(PCR)为主,而PCR用于检测感染根管内粪肠球菌较细菌培养更为敏感。根管治疗后疾病中粪肠球菌的清除方法多种多样,结果各不相同。有研究显示抑菌率,质量分数2%的氯己定为100%,10%的盐酸氯丙嗪为88.8%,4%的利多卡因凝胶为76.4%和5%的盐酸阿米洛利为71.4%;有研究则显示,混合物-四环素-异构体-酸-去污剂、QMiX和次氯酸钠皆较2%氯己定更有效。还有研究显示,铒:钇-铝石榴石激光对粪肠球菌生物膜有清除作用。
中图分类号:
[1] | 徐智博,孟秀萍. 粪肠球菌逃逸宿主免疫防御机制的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3, 50(5): 613-617. |
[2] | 刘千溪,吴佳益,任彪,黄睿洁. 粪肠球菌与口腔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2, 49(3): 290-295. |
[3] | 余舒星,邹静,李雨庆. 基于唾液检测病毒感染性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2, 49(2): 189-196. |
[4] | 邢桂琪,郭林溪,苏勤. 根管治疗后疾病的综合评估和治疗决策[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1, 48(5): 579-584. |
[5] | 税钰森,吕潇颖,李静雅,杨燃. 粪肠球菌在口腔及全身系统性疾病中的致病相关因素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0, 47(2): 225-234. |
[6] | 胡竹林,赵诣,李茵. 口腔龈沟液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分析现状及临床应用前景展望[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9, 46(3): 308-315. |
[7] | 贾卓群, 杨路. 影响根管消毒剂氢氧化钙清除效率的因素[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8, 45(4): 439-443. |
[8] | 林冬佳, 彭志翔, 高燕. 粪肠球菌与巨噬细胞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8, 45(4): 433-438. |
[9] | 刘琨,侯本祥. 粪肠球菌和变异链球菌脂磷壁酸的生物学活性[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7, 44(1): 118-124. |
[10] | 王丽丽,李娜,李祥伟,孙宏晨. 粪肠球菌与复发性根尖周炎的相关性及其机制[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5, 42(2): 199-202. |
[11] | 孙佳1 法永红2 杨永进2 蔡兴伟2 吕晓宁2. 幽门螺杆菌与口腔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5, 42(1): 93-96. |
[12] | 关蕊 侯本祥. 感染根管内微生物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3, 40(1): 125-128. |
[13] | 郭杨1 张玉杰2综述 肖水清2审校. 具核梭杆菌生物学特性及检测手段的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2, 39(6): 770-774. |
[14] | 潘文婷 吴峣综述 谢晓莉审校. 粪肠球菌及其在牙本质小管内的检测和鉴定[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2, 39(6): 778-781. |
[15] | 田恬综述 李纾审校. 单分子检测技术及其在人涎腺肿瘤实验性转移中的应用[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2, 39(4): 513-5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