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 论文 •    

固定矫治器与菌斑形成

刘加荣   

  1. 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
  • 出版日期:2002-05-20 发布日期:2002-05-20

  • Online:2002-05-20 Published:2002-05-20

关键词: 固定矫治器, 菌斑, 预防和控制

[1] 黄晓慧,祁本婷,杨洁,刘玉,孙卫斌. 机械性邻面菌斑控制措施对牙周非手术治疗效果影响的系统评价[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1, 48(6): 656-663.
[2] 黄培勍,彭显,徐欣. 口腔挥发性硫化物的产生与针对性防治的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1, 48(5): 592-599.
[3] 杨志雷,刘宝盈. 龋病牙菌斑微生态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0, 47(5): 506-514.
[4] 童子安,姒蜜思. 种植体表面菌斑去污方式的体外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20, 47(5): 589-594.
[5] 陈艳艳,彭显,周学东,程磊. 定量光导荧光技术在龋病及牙周疾病诊治中的应用[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9, 46(6): 699-704.
[6] 周双双 郑欣 周学东 徐欣. 菌斑生物膜产碱代谢与龋病[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6, 43(5): 573-577.
[7] 赵夫健,王臻石,石连水. 托槽表面抗菌改性的研究现状[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6, 43(2): 239-243.
[8] 霍静怡,苏畅,刘美延,沈丽曼,王珏,李雪. 儿童3种刷牙方法清除菌斑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5, 42(5): 528-530.
[9] 程远 殷艳丽 赵蕾. 龈沟产线菌的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4, 41(5): 593-597.
[10] 耿奉雪 潘亚萍. 生物膜中不同定植阶段细菌间的相互作用及模型[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4, 41(4): 431-435.
[11] 刘莉 吕俊 谭颖徽 张纲. 高原地区与平原地区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差异的初步研究[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4, 41(2): 149-152.
[12] 陈果1 虞丛林1 赵青2 刘启云1 王静1 陈文1 罗晶1. 正畸前牙周洁刮治对成人固定矫治中牙周情况改变的影响[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4, 41(2): 162-164.
[13] 郭咏娟 刘奕. 正畸固定矫治器释放镍离子对机体的影响[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3, 40(6): 758-759.
[14] 贺龙飞综述 毕良佳 林江审校. 超声在牙周病防治中的应用[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3, 40(4): 473-475.
[15] 周少丽 1 郭泾 2 .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与传统固定矫治技术对患者牙周健康影响的对比研究[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3, 40(2): 172-175.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王昆润. 修补颌骨缺损的新型生物学相容材料[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1999, 26(06): .
[2] 陆加梅. 不可复性关节盘移位患者术前张口度与关节镜术后疗效的相关性[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1999, 26(06): .
[3] 王昆润. 咀嚼口香糖对牙周组织微循环的影响[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1999, 26(06): .
[4] 宋红. 青少年牙周炎外周血分叶核粒细胞的趋化功能[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1999, 26(06): .
[5] 高卫民,李幸红. 发达国家牙医学院口腔种植学教学现状[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1999, 26(06): .
[6] 侯锐. 正畸患者釉白斑损害的纵向激光荧光研究[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1999, 26(05): .
[7] 轩东英. 不同赋形剂对氢氧化钙抗菌效果的影响[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1999, 26(05): .
[8] 房兵. 唇腭裂新生儿前颌骨矫正方法及对上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1999, 26(05): .
[9] 杨美祥. 前牙厚度在预测上下颌牙量协调性中的作用[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1999, 26(04): .
[10] 赵艳丽. 手术刀、电凝、CO_2和KTP激光对大鼠舌部创口的作用[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1999, 26(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