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molar,wedge- shaped defect,abrasion,"/>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 2007, Vol. 34 ›› Issue (01): 71-74.
• 论著 • 上一篇
张岚,柳茜,黄定明
ZHANG Lan, LIU Qian,HUANG Ding- ming
摘要:
目的 探讨前磨牙楔状缺损与面磨损间的关系。方法 以1 839 颗离体前磨牙为研究对象,观察记录所有牙的面磨损程度,颊侧牙颈部楔状缺损情况。对于有楔状缺损的牙,观察记录楔状缺损的形态,测量楔状缺损的深度和宽度,分析楔状缺损与面磨损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1 839 颗离体前磨牙中,楔状缺损患牙有644 颗,患病率为35.02%。不同牙位的牙楔状缺损的患病率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面有磨损的牙与无磨损牙的楔状缺损患病率也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楔状缺损的深度和宽度与牙齿面磨损程度有关( P<0.01)。面有磨损的牙与无磨损牙的楔状缺损形态构成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 前磨牙的面磨损与其楔状缺损的发生具有相关关系。
[1] | 张晓, 邓青完, 杜琼, 谢静. 主桩辅桩联合修复对前磨牙应力的有限元分析[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7, 44(5): 559-565. |
[2] | 林春平1 董跟喜1 李永锋2 李鹏博2. 兰州市成人离体前磨牙的解剖形态研究[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5, 42(6): 643-646. |
[3] | 王奕 赵彬 武峰. 牙合力因素引起楔状缺损的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5, 42(4): 436-438. |
[4] | 胡艺蝶 周力 王艳民. 拔牙矫治与下颌第三磨牙萌出状况的关系[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5, 42(3): 367-370. |
[5] | 周妮 张灿华 李艳红 刘娟. 下颌前磨牙区多颗多生牙1例[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4, 41(1): 20-22. |
[6] | 李向杰 1,2 综述邓蔓菁 1 审校. 下颌第一前磨牙C形根管的研究现状[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3, 40(2): 192-195. |
[7] | 王耀钟1 官群立2 邓婧2 邓悦1. 山东地区部分青少年第一前磨牙的外形特征[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2, 39(5): 597-600. |
[8] | 陈平. 3 种方法修复深度楔状缺损的临床观察[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2, 39(2): 153-154. |
[9] | 王春燕1综述 张倩2审校. 楔状缺损与唾液和pH 值的关系[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2, 39(1): 66-68. |
[10] | 刘娜,王怡舒,张伟玉,唐昭,邓国珍,. 前磨牙根管形态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08, 35(S1): -. |
[11] | 吴娜, 郑玉露, 舒毅, 孙建勋, 雷蕾, 蒋兰, 吴红崑, 周学东. 成都地区成人上颌第一前磨牙的离体解剖形态观察[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08, 35(2): 107-110. |
[12] | 杨琳,白丁,. 拔除第二前磨牙在正畸治疗中的应用[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07, 34(03): 226-228. |
[13] | 杨文丽,林雪峰. 楔状缺损与牙合力关系的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06, 33(01): 63-6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