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 2015, Vol. 42 ›› Issue (3): 352-356.doi: 10.7518/gjkq.2015.03.025

• 综述 • 上一篇    下一篇

口腔修复材料界面对菌斑生物膜的影响

王浩浩 程磊   

  1. 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华西口腔医院(四川大学)成都 610041
  • 收稿日期:2014-08-24 修回日期:2015-02-21 出版日期:2015-05-01 发布日期:2015-05-01
  • 通讯作者: 程磊,副教授,博士,Email:chengleidentist@163.com
  • 作者简介:王浩浩,博士,Email:wanghaohao.aries@foxmail.com
  • 基金资助:

    四川大学中荷项目配套基金(SCU2013A001)

Effects of oral restorative materials on biofilms

Wang Haohao, Cheng Lei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ral Diseases, West China Hospital of Stomatology,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China
  • Received:2014-08-24 Revised:2015-02-21 Online:2015-05-01 Published:2015-05-01

摘要:

随着口腔医学的发展,各种口腔修复材料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修复材料不同的表面结构及化学性质会对细菌的黏附定植以及生物膜的发育成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唾液环境中,虽然获得性膜可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不同材料界面的固有特性,但材料界面的某些特性仍能通过远程作用力穿透获得性膜并作用于微生物的初始黏附,从而影响生物膜的发生发展。在生物黏附早期,材料界面主要通过各种力学因素从而对微生物黏附产生影响。此外,修复材料还可通过化学物质的释放来影响生物膜的代谢。复合树脂、玻璃离子黏固剂、陶瓷材料和金属材料是口腔常见的修复材料,探讨常见口腔材料界面对生物膜的影响机制,可为口腔材料的改性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口腔修复材料, 生长界面, 生物膜

Abstract: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omatology, various dental restorative materials are applied in clinical treatments. Restorative materials with different interface structures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ffect bioadhesion and biofilm development. In a saliva environment, the intrinsic properties of these materials are deteriorated by the acquired pellicles to some extent; however, some of these properties can still occur through long-range force, thu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biofilms. These materials can affect bioadhesion through different mechanical factors in the initial adhesion stage. Restorative materials can also release chemicals that affect the metabolism of biofilms. Composite resins, glass ionomer cements, ceramic materials, and metallic materials are common dental restorative materials. Investigation on the effect of these materials on biofilms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modification of dental materials.

Key words: restorative materials, interface, biofilm

中图分类号: 

  • R 783.1
[1] 杨子,侯本祥. 持续性根尖周炎根管内外生物膜特性的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9, 46(2): 238-243.
[2] 房宏志, 田媛媛, 喻譞, 杨英明, 杨惠, 胡涛. 不同蔗糖浓度下外源性右旋糖酐酶与氟化钠对粘放线菌生物膜的影响[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7, 44(6): 654-659.
[3] 刘诗雨, 田宓, 石黎冉, 潘韦霖, 王一尧, 李明云. 尼古丁和美卡拉明对牙周致病微生物的影响[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7, 44(4): 421-425.
[4] 陆笑, 翁春辉, 王劲茗, 刘少娟, 刘芹, 林珊. luxSem>/AI-2密度感应对缓症链球菌生物膜致病力的影响[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7, 44(4): 411-420.
[5] 周双双 郑欣 周学东 徐欣. 菌斑生物膜产碱代谢与龋病[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6, 43(5): 573-577.
[6] 朱宸佑,邓佳,曹钰彬,刘孟轲,杨醒眉. 生物膜在位点保护中的应用[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6, 43(2): 187-189.
[7] 刘奕1 费伟1 王丽娜2 张思宇3 王艳君1 吴红崑4. 十肽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生长和结构影响的实验研究[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5, 42(4): 401-405.
[8] 欧美珍 凌均棨. 多胺对细菌生物膜作用的多样性[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5, 42(3): 361-363.
[9] 欧美珍,凌均棨. D-型氨基酸对细菌生物膜解离分散的作用[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5, 42(2): 203-205.
[10] 张剑英 凌均棨. 表面蛋白抗原P及其在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5, 42(1): 111-113.
[11] 耿奉雪 潘亚萍. 生物膜中不同定植阶段细菌间的相互作用及模型[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4, 41(4): 431-435.
[12] 李红 侯本祥. 持续性根尖周炎根外生物膜的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3, 40(6): 754-757.
[13] 薛红蕾1 杨德琴2. 具核梭杆菌在牙菌斑生物膜中的作用[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3, 40(5): 657-660.
[14] 李欣忆 段丁瑜 徐屹. 生物膜和浮游状态下细菌的基因和蛋白质表达差异[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3, 40(5): 661-666.
[15] 宋登贤 陈新梅 郑黎薇. 难治性根尖周炎的病因探讨与治疗新理念[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3, 40(3): 330-333.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王昆润. 修补颌骨缺损的新型生物学相容材料[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1999, 26(06): .
[2] 陆加梅. 不可复性关节盘移位患者术前张口度与关节镜术后疗效的相关性[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1999, 26(06): .
[3] 王昆润. 咀嚼口香糖对牙周组织微循环的影响[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1999, 26(06): .
[4] 宋红. 青少年牙周炎外周血分叶核粒细胞的趋化功能[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1999, 26(06): .
[5] 高卫民,李幸红. 发达国家牙医学院口腔种植学教学现状[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1999, 26(06): .
[6] 轩东英. 不同赋形剂对氢氧化钙抗菌效果的影响[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1999, 26(05): .
[7] 赵艳丽. 手术刀、电凝、CO_2和KTP激光对大鼠舌部创口的作用[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1999, 26(04): .
[8] 康健,华成舸. 术前诱导化疗在头颈部肿瘤预后评价中的意义[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08, 35(S1): .
[9] 唐翀,宣鸣. 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08, 35(S1): .
[10] 余永春,孙洁,赖文莉. 下颌前牙拥挤在保持期后的变化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08, 35(S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