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 2007, Vol. 34 ›› Issue (05): 352-354.

• 综述 • 上一篇    下一篇

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C末端的研究状况

何奎芳,杨德琴,刘建国,陈舟,   

  1. 遵义医学院口腔医学系  贵州遵义 563000
  • 出版日期:2007-09-20 发布日期:2007-09-20
  • 作者简介:何奎芳(1969-),女,河南人,主治医师,硕士,现在温州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内科工作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C terminus of the major surface protein from Streptococcus mutans

HE Kui- fang, YANG De- qin, LIU Jian- guo, CHEN Zhou.   

  1. Dept. of Stomatology, Zunyi Medical College, Zunyi 563000, China
  • Online:2007-09-20 Published:2007-09-20

摘要:

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是变形链球菌菌体胞壁上重要的黏结素,在细菌对牙面的初始黏附及促进菌体之间的聚集中起重要作用。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C 末端具有高度保守性和黏附性能,并含有重要的人类IgG 交叉反应区和T、B 细胞表位,同时该区Sortase 酶在细胞锚定及致龋性方面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相关内容作一综述。

关键词: 变形链球菌, 表面蛋白, 人类IgG交叉反应区

Abstract:

The surface protein of the Streptococcus mutans(S. mutans) is the important adhesins of the strains cell wall. It has been shown to mediate the adherence of S. mutans to the teeth directly and contribute to the agglutination of the bacterium. The C terminus of the surface protein is highly conserving and adhesining. And the human IgG- cross- reacting domain and the T, B cell antigenic epitopes are in the domains too. In addition, the Sortase enzyme in the C terminus domain is responsible for anchoring the surface protein to the cell surface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ariogenicity of S. mutans.

Key words: Streptococcus mutans, surface protein, human IgG- cross- reacting domain

[1] 张剑英 凌均棨. 表面蛋白抗原P及其在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5, 42(1): 111-113.
[2] 杨宁宁 何奎芳. 口腔链球菌表面蛋白抗原Ⅰ/Ⅱ的三维结构和相关功能[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3, 40(5): 670-673.
[3] 卢思贤 王青. 齿垢密螺旋体的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3, 40(1): 121-124.
[4] 杨隆强 周乔综述 刘敏川审校. 变异链球菌黏附机制的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1, 38(2): 229-233.
[5] 刘佼佼综述 储冰峰 王成龙审校. 变异链球菌表面蛋白的生物学特性[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1, 38(1): 40-43.
[6] 张文祯综述 郝玉庆审校. 变异链球菌表面蛋白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关系[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0, 37(3): 287-287~290.
[7] 李静综述 刘兴容审校. 高温需要A 蛋白与口腔变异链球菌的致龋性[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09, 36(3): 338-338~340.
[8] 赵兴福,黄晓晶. 变形链球菌蛋白组学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08, 35(S1): -.
[9] 徐仰龙,杨德琴. 变形链球菌粘附调节基因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08, 35(S1): -.
[10] 赵莉综述 林焕彩审校. 口腔变异链球菌表面蛋白与转肽酶的关系[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08, 35(5): 531-531~533.
[11] 陈杰,于丹妮,. 变形链球菌菌斑生物膜相关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07, 34(04): 256-258.
[12] 王蓉综述 边专,聂敏审校. 变形链球菌中LuxS 介导的群体感应系统的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07, 34(01): 7-9.
[13] 刘源1,肖瑾1综述 鲍锦库2,周学东1审校. 微生物凝集素的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07, 34(01): 1-3.
[14] 姜葳综述 梁景平审校. 变形链球菌耐酸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07, 34(01): 4-6.
[15] 李伟,刘兴容,. 随机引物聚合酶链反应在检测变形链球菌基因多态性中的应用[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06, 33(06): 423-425.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王昆润. 修补颌骨缺损的新型生物学相容材料[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1999, 26(06): .
[2] 陆加梅. 不可复性关节盘移位患者术前张口度与关节镜术后疗效的相关性[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1999, 26(06): .
[3] 王昆润. 咀嚼口香糖对牙周组织微循环的影响[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1999, 26(06): .
[4] 宋红. 青少年牙周炎外周血分叶核粒细胞的趋化功能[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1999, 26(06): .
[5] 高卫民,李幸红. 发达国家牙医学院口腔种植学教学现状[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1999, 26(06): .
[6] 侯锐. 正畸患者釉白斑损害的纵向激光荧光研究[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1999, 26(05): .
[7] 轩东英. 不同赋形剂对氢氧化钙抗菌效果的影响[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1999, 26(05): .
[8] 房兵. 唇腭裂新生儿前颌骨矫正方法及对上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1999, 26(05): .
[9] 杨美祥. 前牙厚度在预测上下颌牙量协调性中的作用[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1999, 26(04): .
[10] 赵艳丽. 手术刀、电凝、CO_2和KTP激光对大鼠舌部创口的作用[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1999, 26(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