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 2016, Vol. 43 ›› Issue (5): 578-583.doi: 10.7518/gjkq.2016.05.019

• 综述 • 上一篇    下一篇

原核微生物基因敲除策略的研究进展

阳燕1 杨英明1,2 胡涛1,2   

  1. 1.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华西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科(四川大学) 成都 610041;2.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华西口腔医院预防科(四川大学) 成都 610041
  • 收稿日期:2015-09-19 修回日期:2016-03-26 出版日期:2016-09-01 发布日期:2016-09-01
  • 通讯作者: 杨英明,讲师,博士,Email:lyra-hscn@163.com
  • 作者简介:阳燕,博士,Email:yy.0225@163.com
  • 基金资助:
    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计划(2012CB526707);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81100746,81400507)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knockout techniques of prokaryotic microorganisms

Yang Yan1, Yang Yingming1,2, Hu Tao1,2   

  1.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ral Diseases, Dept. of Conservative Dentistry and Endodontics, West China Hospital of Stomatology, Chengdu 610041,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ral Diseases, Dept. of Preventive Dentistry, West China Hospital of Stomatology,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China
  • Received:2015-09-19 Revised:2016-03-26 Online:2016-09-01 Published:2016-09-01

摘要: 基因敲除是一项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新型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领域的机制和功能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基因敲除技术从最传统的同源重组策略发展出λRed重组系统、CreloxP重组系统等方法,近年又诞生了成簇的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Cas9等基于核酸内切酶原理的高效打靶技术,将微生物基因功能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和方向。本文就这些应用于原核微生物的基因敲除策略的原理、现状和前景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成簇的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Cas9技术, 基因敲除, 聚合酶链反应, 连接诱变技术, λRed重组系统, Cre-loxP重组系统

Abstract: Gene knockout is a new molecular technique that developed in 1980s which has plays crucial roles in the microbiology functional and basic research.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several decades, gene knockout technique has been evolved from traditional homogenous recombination to λRed recombination and Cre-loxP system. Recently, the clustered regulator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Cas9 system has been thought to be a very promising methods for microbiology manipulation for its’ convenience and effectiveness based on the activity of endonuclease. This review will focus on the gene deletion technique that has been applied in the microbiology research from the mechanism, application and prospect.

Key words: gene knockout,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ligation mutagenesis, λRed recombination, Cre-loxP recombination, 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Cas9

中图分类号: 

  • Q 756
[1] 熊毅, 宫苹, 伍颖颖. 成骨细胞条件性FoxOem>1基因敲除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建立[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8, 45(2): 170-176.
[2] 张雪, 徐召南, 刘麒麟, 李超, 孙宏晨. 激活素受体样激酶2及其在颅面部生长发育中的作用[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7, 44(2): 235-238.
[3] 石晶,闫征斌,侯景秋,彭惠. 无托槽隐形矫治与传统固定矫治对牙周变异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影响[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6, 43(2): 151-154.
[4] 黄磊 倪旭英 石冰 郑谦 蒙田 王. 甲状腺转录因子-2在C57BL/6J小鼠腭突发育过程中的时空变化[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5, 42(3): 290-293.
[5] 徐蒙综述 李宇红 樊明文审校. 微生物在不同感染根管内的分布状况[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3, 40(2): 237-240.
[6] 郭杨1 张玉杰2综述 肖水清2审校. 具核梭杆菌生物学特性及检测手段的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2, 39(6): 770-774.
[7] 顾杨1,李晶泉2,李铭汉1,宫良文1,徐昊2,张虹1,李文颜1,陈政翰2. 人类疱疹病毒-5~8 型与口腔扁平苔藓发病间的关系[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0, 37(4): 386-391.
[8] 王丽,杨禾,吴亚菲.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在牙周相关研究中的应用[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08, 35(S1): -.
[9] 刘昌勇1,李正1,李小玉2,刘豫蓉2,胡火珍1. 乙肝病毒X 蛋白诱导细胞凋亡的研究[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08, 35(5): 491-491~493,605.
[10] 杨帆综述 郭斌审校. 聚合酶链反应在口腔放线菌基因多态性分析中的应用[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08, 35(2): 125-127.
[11] 顾杨1, 李晶泉2, 尚巍1, 徐昊2, 李文颜1, 张虹1, 陈政翰2.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患者中人类疱疹病毒5 型和8 型的潜伏[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08, 35(2): 103-106.
[12] 李伟,刘兴容,. 随机引物聚合酶链反应在检测变形链球菌基因多态性中的应用[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06, 33(06): 423-425.
[13] 胡晓燕,李颂,梅陵宣,. 变形链球菌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新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06, 33(05): 346-348.
[14] 肖金刚,刘磊,. 基因敲除技术在口腔医学的应用[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06, 33(02): 92-94.
[15] 朱江波,张天宝. 腭裂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05, 32(02): 133-135.
Viewed
Full text


Abstract

Cited

  Shared   
  Discussed   
[1] 张京剧. 青年期至中年期颅面复合体变化的头影测量研究[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1999, 26(06): .
[2] 刘玲. 镍铬合金中铍对可铸造性和陶瓷金属结合力的影响[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1999, 26(06): .
[3] 王昆润. 在种植体上制作固定义齿以后下颌骨密度的动态变化[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1999, 26(06): .
[4] 王昆润. 重型颌面部炎症死亡和康复病例的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1999, 26(06): .
[5] 逄键梁. 两例外胚层发育不良儿童骨内植入种植体后牙槽骨生长情况[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1999, 26(05): .
[6] 温秀杰. 氟化物对牙本质脱矿抑制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1999, 26(05): .
[7] 杨春惠. 耳颞神经在颞颌关节周围的分布[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1999, 26(04): .
[8] 王昆润. 牙周炎加重期应选用何种抗生素[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1999, 26(04): .
[9] 杨儒壮 孙宏晨 欧阳喈. 纳米级高分子支架材料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04, 31(02): 126 -128 .
[10] 严超然,李龙江. 肿瘤靶向药物载体系统的研究进展[J].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08, 35(S1): .